素來熱心公益的總統夫人周美青,在最近參加的兒童節活動中,對孩子說:「我們小朋友的責任就是要好好學習,在玩樂中學習。」
台灣教育僵化
考試決定勝負
正好第一夫人最近在自己的部落格談到關於台灣教育的問題,她認為,台灣的教育太僵化,應該向國外的實境教學學習,顯然地,周美青不認同兒童只要認真讀書的觀念,特別是「認真」兩個字)。周美青還鼓勵父母勵行「三三三」,每天擁抱孩子三十秒,傾聽陪伴三十分鐘,周三不加班。
的確,國中小教科書雖然已經開放民營民編多年,在九年一貫教育下,國中小課程也變得連貫且生活化。然而,若從國中小的課程設計來看,台灣國民基礎教育的本質還是以「追求智育成就」為核心,其他像是德、體、群、美,依然只是被當作點綴的配角。
今天的孩子,依舊被龐大的升學考試給綑綁,只是和過去不同,殘酷的升學競爭往後遞延到大學、研究所,甚至出社會後的國家考試,但本質上,依舊是「考試決勝負」,因而升學壓力從未斷過,學生被迫補習、認真讀書的情況也從沒變過。
教室沒有邊界
答案不用死背
最近坊間出現一本談德國教育的教養類暢銷書《沒有邊界的教室》,值得依舊沉迷於死背標準答案,以追求高智育成績的台灣參考。內容談到德國國民教育設計的核心,是從「到底什麼才是孩子長大進入社會後,最需具備的素質與能力?」入手,試圖建構一套能夠不放棄任何一個孩子,讓每個孩子都能適才適性地學習,可以不是考試第一名,但卻都能找到自己的性向,培養將來出社會所需要的能力的教育環境,甚至將整個德國社會打造成一個學習型社會,即一個「大教室」,讓孩子與國民可以生活在其中,並且自然地學習、成長。
如果希望台灣的孩子也能在快樂學習的環境中成長,應該思考的,不是簡化課程內容,而是該思考,如何建構一個能讓孩子在自然而然的環境中快樂學習,卻能有所收穫,並且成長的教育環境。
校園霸凌頻傳
大人不能卸責
國民教育最核心的目的,其實是對未來要肩負國家發展重責大任的「主人翁的社會化」,用白話來說,就是培養孩子成為好國民與好社會人。智育成績雖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品格教育、群體教育、美學教育,若能落實五育並進,甚至讓「德育」與「群育」反配角為主角,成為核心,孩子才可能真正獲得快樂學習的童年,且懂得善待他人。
筆者希望,不要再出現像教育部長所說的放棄孩子的言論,例如:無法遏止校園霸凌,就把孩子送警法辦。難道教育部長不知道,正是扭曲的教育制度,加上崩解的家庭教育,才讓許多孩子變成霸凌者,也就是說,大人得對教育失敗的後果付起相當大的責任;怎麼原本應該教育輔導孩子的大人,反而要去制裁不懂事的孩子?
盼望第一夫人的呼籲,能讓總統與教育部門認真思考台灣現階段國民教育規畫的問題,願意大刀闊斧改革,建立真正對下一代有幫助的學習環境。
神無月(北市/教育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