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書宏專題報導】幾乎全台廟宇走透透的郭喜斌表示,廟宇中點綴樑柱、牆壁、屋簷等處的裝飾、浮雕和彩繪,都訴說著一則則源遠流長的故事。
一般民眾視廟宇為祈福祝禱所在,若非對文史與宗教懷有興趣,鮮少人會仔細觀察其中的剪黏、雕刻及彩繪。郭喜斌說,這些看似點綴作用的「裝飾」元件,卻撐起一座廟的歷史與故事,尤其傳達忠、孝、節、義等蘊含道德倫理的故事。
郭喜斌表示,廟宇的欣賞可從結構、裝飾花紋等角度切入,每間廟看似結構大同小異,紋飾卻有許多細膩的「弦外之音」,甚至反映出匠師的「心理狀態」,像台北保安宮三川殿,左右側木雕邀請兩隊匠師「對場」競技,其中一邊師傅在紋飾中刻有:「好功手不補接,真手藝無更改。」可說是較勁意味十足!
該如何入門了解廟宇裝置的「戲文」呢?郭喜斌說,廟宇中的「戲文」都有範本,民眾只要熟記角色特徵,就算是不同情節,不同作品,應該都容易看懂戲文故事,舉例來說:關雲長臉部表情和手持大刀與服飾,都有其獨特風格,而李哪吒的「童子像」,或是火尖槍、風火輪這兩件法寶,都是辨識的主要特徵。
郭喜斌表示,只要熟記角色特徵,便能在廟宇輕易分辨,希望民眾藉由親近所在地的廟宇,一邊欣賞一幅幅平面或立體的作品場景,真能聽到來自悠久歲月的鮮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