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節前夕,《虎媽戰歌》這本書談及一個華裔母親,每天要求兩個女兒練樂器二至三小時,周末更要加緊練習,把時數增加,全家外出遊玩時,也要帶著樂器,以便隨時練習。有時孩子玩心一起無法隨從時,媽媽還以燒毀孩子最愛的布偶要脅。
但,我接觸醫護十多年,深知鐵的紀律絕對不適合每個孩子,你的孩子只有你最懂,千萬不要讓孩子心理或身體「過勞死」。我碰過幾位一流國立大學的大學生或博士班學生,因為在長時間升學壓力及家人期許下,結果在求學階段,最後引發精神病,受了高等教育只能在庇護工廠做手工,有的甚至只能在街頭流浪,得不到家人的諒解。
很多家長從寶寶一出生就開始著手希望訓練寶寶獨立,有些教養書甚至建議家長讓孩子盡量哭,這些都是以大人的需求為出發,但過來人的經驗是,寶寶在媽媽的子宮裡住了九個多月,突然來到你家,寶寶需要一些時間來適應,國外房子大,房間多,用嬰兒監視器來了解孩子動態,但我們的居住空間都不夠大,有些人甚至跟公婆住,只有一個房間要住一家子,未必每個孩子都能夠有自己的房間。
我在《醫生沒告訴你的育兒迷思》一書也提到,你可能被很多養育理論淹沒,告訴我們要培養孩子獨立,要讓孩子從小自己睡。但有日本教養空間設計研究者發現,日本很多資優生習慣在父母房間、客廳、餐桌念書,就是習慣在爸媽旁邊繞圈圈,孩子不喜歡自己一個人在自己的房裡搞自閉,喜歡跟父母有依戀的關係,不代表不夠獨立或長不大,其實安定性更高。
讓寶寶有安全感最重要,那些要你放任孩子哭的教養指南未必適合你的孩子,盡快了解孩子的需求,抱孩子並不會「嬌」壞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