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有媒體對中油薪資福利不合理偏高,除了批判壟斷型國營事業的人事成本與肥貓現象外,更意有所指表示,台灣能源價格偏高,就是這些人把錢賺走了;而北部縣市今天起首階段限水,有人認為是水價太低,使大家不珍惜水資源。
台灣能源價格高低的問題,若以民眾的感受而言,不論什麼價格都有人嫌貴,企業主在成本考量下,當然也希望愈低愈好,然而和歐美日等國相比,台灣的水電瓦斯汽油價格都偏低。
但台灣普遍浪費能源是事實,而且因能源價格偏低,造成許多財團競相搶進高汙染、高耗能的製造業,政府為了穩定產業發展,持續提供便宜的能源,形成惡性循環,而國土甚至百姓健康,就在不斷生產與消耗能源下被搞壞了。
而且,國營事業真正有問題的是盈餘分配,只要盈餘能用於改善能源使用狀況、強化節能減碳,長遠來說,民眾終究能受益,以汽油價格與交通工具的關係為例,台灣因為汽油價格偏低,導致民眾大都使用私人交通工具,虧損的大眾運輸系統只好調漲價格,但更沒有人搭乘,使虧損擴大。
如果調高油價,將額外盈餘補貼大眾運輸系統,以壓低價格,提高使用率與效率,就能布建完整的大眾運輸網絡,從而減少私家車的數量與使用,就能節能減碳,民眾也可減少汽油開銷。
所以,能源價格不但不該凍漲,還應調漲,不過,除了價格計算公式須透明,不能利用名義(如油價的空汙、土汙費等)摳錢外,漲價應該歸公,也就是國營事業除了法定盈餘外,其他應繳國庫,而且專款專用,如開發資源、投資替代能源、更換管線、補貼大眾運輸系統等。
其實,較高能源價格是工業大戶負擔多,民眾支出有限,若調漲價格,迫使能源消費型態改變,好處很快就能回饋民眾,忘掉漲價造成的痛苦。
可流(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