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示範成功 台灣難開發水資源 除輔導企業再生廢水 應擴及民生 利用生活汙水再生
媒體報導,入春以來北部地區雖然常有降雨,但因多半不是下在水庫集水區,中部以北五縣市將從今天起展開第一階段限水。

媒體同時報導,經濟部因台灣水資源開發困難,推動「水再生利用產業」計畫,首度於高雄楠梓加工出口區設「再生水模型廠」,每天可產出一千八百公噸工業再生水,供應多家上市電子公司使用,操作營運兩個月,廠商反應良好,且水質穩定,比自來水還優良。
筆者看到新聞報導不禁感慨,政府主管單位與企業對廢水回收再利用,為何等到台灣有「無水」之虞,才要臨渴掘井?而且,既然再生水比自來水質還優良,代表回收廢水再利用是「非不能也,是不為也」。
台灣年雨量雖然多,卻因為多山地形,需要靠水庫儲水,但是水庫普遍淤積嚴重,而且開發水資源困難,加上近年來地球暖化,全球飽受極端氣候影響,台灣早就是水資源高危險區,但歷來政府相關單位卻未重視問題嚴重性,沒思考如回收廢水再利用等因應措施。
過去政府主張興建水庫,除了供應農業灌溉與民生用水,重點是在供應科技業,換言之,台灣發展石化與電子業,卻不斷消耗水資源,也排擠農業用水,而且排放的汙水含有大量的無機汙染物質,但基於經濟發展,政府採取較寬鬆的標準,造成農業與養殖業損失。
如今台灣面臨缺水窘境,如遇颱風、豪雨,水的供應與品質不穩定,因而才推動再生水,雖起步嫌遲,但猶未晚矣。
台灣地形及人稠,難以再興建大型水庫,而且現今回收廢水再處理的技術較過去先進,成本大幅降低,應積極推廣資源再利用技術普及化,由經濟部輔導企業設置再生水設備,除了避免水資浪費,也能減少工業廢水排放造成環境汙染。
此外,再生水計畫再不做就真會晚了,因而即便再生水成本仍高於自來水,也應推廣至民生用水,以生活汙水再生利用,並加強宣導、制定鼓勵辦法,使全國上下都建立節水與回收的觀念和習慣,自來公司也要加速老舊管線更新,以解可能的無水之苦。
鄭俠(新北市/文字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