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同事因為兒子最近變得很會頂嘴而感到煩惱。在我的追問下,她才告訴我,她和兒子之間發生的事情。
原來,有天他兒子小傑從學校拿回來一張作業,內容是:「寫下推薦自己成為模範生的理由。」老師還希望這份作業能由親子共同完成。所以晚餐後,小傑問媽媽該怎麼寫?媽媽反問他:「你覺得自己哪裡很厲害呢?」小傑回答:「我覺得我很厲害的地方是:我騎腳踏車騎很快,我已經會洗碗、掃地了,我會收拾衣服、整理玩具,還有,我很會踢足球。」
媽媽聽完小傑的回答,覺得這樣的內容,好像沒辦法呈現老師的問題,就告訴小傑:「洗碗、掃地、收拾都是屬於家事類;刷牙、整理東西是生活常規。而踢球和騎車都跟運動有關,但是這些回答都很籠統;你要不要再想想,是不是有其他的好表現,例如:我每天都會念幾本圖畫書?我會用積木組成什麼玩具,或者,我每天都準時寫完功課……並且把這些事情具體的告訴別人。」
小傑聽了媽媽的話以後,似乎覺得媽媽不挺他,而且,他認為自己講的這些內容都很厲害,母子倆因為這張推薦書要如何寫而僵持不下。最後,媽媽看小傑如此堅持,心想:「這是孩子自己的功課,就讓他用自己想要的方法完成吧!」於是小傑媽媽說:「你先用自己的方法寫,等一下我再幫你檢查好了。」小傑這才鬆了一口氣,並要求媽媽離開自己的視線。
最後,小傑在推薦書上寫下了:我看電視不超過一小時,我拍球可以超過兩百下,我足球踢得很好,我會幫忙做家事,我還會做好自己該做的事情……。
我聽到這樣的結果,覺得真是完美。因為過程中,雖然小傑想要堅持己見,不完全贊成媽媽的看法,可是當媽媽在說話的時候,我覺得孩子是有聽進去的,更何況,從結果看來,小傑也的確接納了媽媽的建議。
同事因為不能接受兒子一來一往的談話,所以認為孩子在頂嘴;我則認為這比較像孩子在表達意見,只是表達的方式比較強勢、堅持罷了。一般來說,當類似的親子衝突升高時,面對不同氣質的孩子,父母最好也能用較彈性的態度來處理。
舉例來說,面對愈是衝動型、會頂撞的孩子,父母更應該多些耐心,富有彈性的讓孩子表達想法,接著再幫他整理、歸納,提供溫和的建議;而對於膽小或堅持度不高的孩子,父母就得要更多鼓勵,引導他分享心中的想法,並且要記得給予正向的支持。不管哪種方法,只要記得當孩子有話要說,有意見想要表達時,不要馬上設定孩子是在頂嘴,因為與孩子一來一往的溝通、討論,正是幫助孩子釐清想法、建構思維的最好機會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