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廟會工藝與戲劇】獅吼震古今

文/郭麗娟  圖/晨星出版公司提供 |2011.03.01
3135觀看次
字級

台灣獅歷史淵源

全台各地的道教宮廟,每逢奉祀神佛生日,便會出巡遶境,在熱鬧的遊行藝陣中,動作靈巧、結合武術與舞蹈表演的台灣獅團,精湛獅藝及「祥獅獻瑞」的好兆頭,最受民眾喜愛。

獅藝溯源

已有很多學者專家證實「獅子不產於中國」的論點,因為無論是甲骨文或殷商器皿中,從未發現獅子的文字或圖案。獅子約在漢代自印度經由西域傳入中國本土。史載,漢順帝時有疏勒王來獻犀牛及獅子。

直到漢代才有「百戲」,意指流行於民間的歌唱、舞蹈、雜技和武術等表演活動。《漢書》及《後漢書》都有記載。依張衡在《西京賦》書中所記之百戲包括

:扛鼎〈舉重〉、尋橦〈走索〉、衝狹〈跳火圈〉、曼衍〈魚龍曼衍〉、角觝〈獸舞〉……其中曼衍和角觝與舞獅頗有淵源。

文獻上,最早有關舞獅記載當推劉晌撰《舊唐書‧音樂志》上所錄之「五方獅子舞」,被認為是今日舞獅的雛形。

台灣獅團興衰演變

「舞獅」約在十八世紀隨漢人傳入台灣,最早的是「閩南獅」〈含武館獅與宋江獅〉,後有「客家獅」、「廣東獅」、「北京獅」陸續傳入。閩南獅在台灣落地生根後受台灣民俗風情、地理環境等因素影響,逐漸分為北、中、南和客家四大主流,其中又以新竹為界,南部以閉嘴獅為主,稱「獅陣」;北部以開嘴獅為主,稱「獅團」,但統稱為「台灣獅」。

一九七○年代後因交通便利,獅團教練南北傳藝,使得閉嘴獅與開嘴獅除獅頭維持固定的合嘴、開嘴造型外,獅團表演形式不再有南北之分,且相互交流切磋後,台灣獅的表演更豐富多變。

然獅團在日治和國府時期都曾遭禁止與壓迫,直到一九七○年代隨兩岸冷戰及經濟情況改善,民間形成「還願」風潮,帶動民間信仰熱潮,獅藝表演需求增多。腦筋動得快的商人開始研發樹脂材質的獅頭開模量產,但宮廟、獅團還是以擁有老師傅的手工布胎獅頭為傲。

一九八○年代初許多農地因都市計畫地目變更,這些新富階級捐錢建廟,出資重組宮廟文武館,台灣獅團才從戒嚴令的壓迫中重見曙光。

藝師STORY

洪來旺‧洪文定 守護台灣獅

在民俗界被冠上「獅頭旺」尊稱的洪來旺,北投人,雖已九十六歲高齡,仍神采奕奕,打起專長的「三腳虎拳」猶虎虎生風,架勢十足,出席廟會活動時,備受廟方與藝陣界尊崇,八十幾年來對製作台灣獅頭的堅持,使得這項傳統民俗技藝得以延續至今,獨子洪文定一九九六年承續衣缽學製獅頭,並透過校園教學讓獅藝文化向下扎根。

早年從中國請來的神明多從艋舺(現萬華)登陸,因此形成該地特殊的信仰產業與各式藝陣文化,其中尤以住在台北橋頭製作台灣獅頭的「阿水師」因技藝精湛而馳名。

北投地區於一九二四年聘請「阿水師」前來傳藝,由「義塗師」陳義塗得其真傳,並於同年成立「義塗獅團」。「阿水師」到北投傳藝時,洪來旺剛滿九歲,經常跟在「義塗師」身邊打雜、學做獅頭,獅團表演時洪來旺扮演「獅鬼」。

洪來旺拜師學藝

洪來旺十二歲自七星公學校輟學,進入襪廠工作,同年開始拜師學習「太祖拳」的各種拳法:三戰、彩戰、屈戰、五步仔、貓洗臉、四樁、三腳虎。同時學習大刀四門、舞旗花、插丈二、抾槌、中欒、鐵鞭、雙←、雙劍、雙刀、盾牌帶等器械。

十七歲,在父母建議下,下班後跟著日籍房客學做齒模,學成後開始幫人做齒模,餘暇就跟志同道合的朋友鑽研如何將武功招式融入舞獅藝術,洪來旺強調:「舞獅技巧大多為武術的手法、步法、身法、腳法等轉換而來,所以舞者若沒有紮實的武術訓練,便無法將『獅』的神采、威猛與靈巧性充分表現出來。」

北投各獅團具紮實武術基礎,獅藝精湛,遇有迎神賽會便爭相邀請表演,較知名的有「清江獅團」、「新武獅團」和洪來旺的「中央獅團」,鼎盛時期該地組有二十幾個獅團,而有「獅穴」之稱。

洪來旺對於獅藝及武術有著遠大的薪傳夢想,一九五○至八○

年間,在北台灣多個獅團傳授獅藝及武術,受到台灣藝陣民俗界厚愛,被冠上「獅頭旺」尊稱。

一九九八年獲台灣省政府頒發「終身成就獎」,讓台灣獅藝以桂冠之姿再度受到社會大眾的注意。一九九○年代至今,同時到多個社團、學校傳授各種獅藝及武術。二○○六年獲第十三屆全球中華文化藝術薪傳獎「傳統工藝」獎。

洪文定承傳父志

洪來旺的獨子洪文定,一九六二年出生,從小對獅陣、武術特別鍾愛,拜入南少林派師父張克治門下習武,同時隨高建隆學空手道,也跟父親練太祖拳術,退伍後隨「蔡李佛」宗師李日生學廣東獅藝及十八般兵器。

一九八七年與同輩友人創立「福安獅團」,一九九六年正式掌「福安獅館」,並開始隨父親學習製作獅頭技藝。在多所國小、社團及獅團擔任獅藝暨武術教練,同時擔任行政院僑務委員會海外巡迴文化教師,遠赴泰、馬等地巡迴教學,二○○四年參加香港世界功夫群英會,獲拳術、器械雙項金牌,藝驚全場。

為了讓台灣獅藝不只是單純的廟會活動,而是可以代表台灣推向國際舞台的傳統藝術,洪來旺父子於二○○六年九月正式向內政部立案成立「台灣獅頭旺民俗技藝發展協會」,舉辦各種研習營和研討會,還多次受邀到國外演出。

洪來旺認為「台灣獅」雖傳自中國,但在台灣發展數百年後已然獨樹一格,成為最具台灣民族特色與民俗意涵的表演,也是目前國內唯一各縣市鄉鎮都組有團體的表演藝術,而且不僅在台灣,在海外只要有華僑的地方,遇有年節喜慶就會有熱鬧的舞獅表演,因此,「台灣獅」作為代表台灣的藝術表演應是當之無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