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春秋故事,讀到「管鮑之交」,兩千多年前的軼事,仍然使兩千多年後的人陷入沉思。
管仲和鮑叔牙合夥做買賣。鮑叔牙有錢,本錢出得多,管仲家裡窮,出的本錢少;但賺了錢後,本錢少的倒多拿一份。
人人都說管仲貪心,鮑叔牙卻為管仲解釋,說他家太困難。
一起打仗。出兵時,管仲總是磨磨蹭蹭排在隊伍後頭;退兵時,卻能跑到前頭就跑到最前頭。
人人都說管仲貪生怕死,鮑叔牙卻說那是因為管仲家有多病的老母親須照顧,管仲是天下少有的孝子、勇士!
管仲後來成為齊桓公的相國,為齊國立下了豐功偉績。而「管鮑之交」便成為了千古美談。
人之寒微時,往往「毛病」多多,而所遭受的嘲諷譏笑亦是多多!彼時,世不識英雄,人不知千里馬,誰能容忍?誰能理解?誰去理解?
而有朝一日,當他脫離了寒微,站在高處,似乎身上所有的「汙點」或「不光彩」的過去,一下子就被天下人「理解」,甚至於要競相「讚美」了!
那麼,如果管仲最終沒有成名成功,當時的「本錢少倒多拿一份」到底是不是「貪心」?當時的「出兵拖後、退兵搶先」究竟是不是「貪生怕死」?而鮑叔牙是不是看錯了人,看走了眼?
真想認真地問問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