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美國超市最深刻的印象,就是蔬菜水果整齊又漂亮,大小都一樣,但拿起來一聞,水果不香,蔬菜沒味道。科技進步的量化生產,讓自然界產生了質變,我們吃進嘴裡的東西,早已今非昔比。
感謝網路發達,不需行萬里路也能知天下事;最近在網路上看到一則非常有意思的演講,是美國名廚Dan Barber論述食物的來源與養殖業,他從頭到尾都用一種冷幽默來說明,吃魚就像是談戀愛,《愛上一條魚》的過程裡,發現了「無為」的功能。
不餵養飼料的魚,才是好吃的魚,只要好好相處就行。
如何讓魚始終留在菜單上?這是一本生意經,恰恰是為了這門生意,而造成了全球生態的汙染與失衡,反而讓魚失去了原本讓人覬覦的美味,本末倒置地製造了更可怕的災難。 在參觀過西班牙的自然生態養殖區後,唐大廚找到了自己的最愛,一條連魚皮都如此甜美的魚,才是真正的戀人;而這也是鳥類群聚的美味區域,只要有美味,不需強制招喚圈養,大自然的物種會自動自發地衍生美景,甚至不需供給任何的飼料餵養,而彼此完美地互助,生生不息地製造出最完美的味道。
我們不可能比大自然更懂得如何製造美味!
這個演講的重點是「關係」,物種與物種之間有與生俱來的天然情感,而非僅是物質或條件式的貿易,這分情感所引發出的關係,是自由自在而彼此互補的甜蜜情誼;搞好關係,就會有美味!鳥類願意千里迢迢飛過來棲息,不為別的,恰恰是這裡有美味;滋味甜美,來自於不「干擾」的自然生存環境,自給自足地衍生出最好的滋養。
地球上擁有的食物鏈,足以餵飽所有人,卻仍有十億人在挨餓,恰恰是一本失算的生意經搞砸了。只要我們不認定菜單上該「永恆」地維持某種美食,就能始終如一地享有最美好的滋味,因為,我們懂得自然平衡的道理,不會一勞永逸地浪費資源去討好少數人的美味記憶,而綁架了該自由生長的物種。
如果能按照老子的邏輯:「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示於人。」讓魚生活在自己舒服自在的家裡,無憂無慮也不需要人類餵養,就能長得肥美碩大而營養美味;但上好國寶等級的佳餚,就不適合大肆宣傳,而引來「大量製造」的禍端,那麼,美與善,都將成為極大之惡了。
想要吃一條大廚都讚嘆的好魚,就要像唐先生說的那樣,跟魚談戀愛,呵護牠的習性,投其所好,不胡亂餵養牠從未吃過的怪東西,牠就會長得好好的,維持原貌地繼續取悅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