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天和朋友聚會時,一位朋友突然談到電視節目〈父母囧很大〉裡的內容。他說:「我聽到現在年輕人的工作觀,真的有點不能接受。遲到、早退的狀況頻繁,上班要聽熱門音樂,跑業務時電話關機,被主管退件就聲稱要『把老闆辭職』,一年換六個工作也不覺得愧疚,反正,最終都有家人可以資助。」
這位朋友接著說,還有一些年輕人認為:「即使我們有能力,可是主管或老闆總會用『現在景氣不好』,所以給少少的底薪,卻要我們整天從早做到晚,有時還得加班、扛責任,除了不體恤員工,自己也沒有做到以身作則。所以,這個年輕人認為現在的老闆也很有問題。」
朋友形容,現場的老闆、家長與年輕人族群,就這樣一來一往、針鋒相對,最後當然沒有共識也沒有定論。最重要的是,超過八成的青少年都一致認為:「情緒是決定自己留在工作崗位的首要因素,只要不高興,就可以辭職。」讓朋友印象特別深刻的是現場來賓,也是親職教育專家吳娟瑜小姐說的一段話,她對著年輕人說:「如果你們只知道眷顧自己的心情,動不動就換工作,不肯好好的磨練自己,而父母也不願讓孩子接受挫折,只是聽孩子一面之詞,就力挺孩子……那麼,我們真的要非常擔心台灣未來的競爭力了。」
一位在外貿公司的經理朋友告訴我:「現在的年輕人好像都沒有經濟壓力,不需要工作似的。面試不到也不會事先來電告知,有的人只來上了一天班就離開,理由竟然只是因為被主管交代泡咖啡給客人,或是對主管交代的工作不滿意,就覺得無法承受、不能工作。」
這不免讓人驚奇,現代年輕人真的這麼無法承受壓力與挫折嗎?再看看現在許多的孩子,做錯事爸媽扛、有狀況就責怪老師,父母的過度寵愛,讓孩子無法學習自己承擔、面對挫折;等到長大以後,只要一點不如意就怪罪別人,完全以「自我」為中心,更無法在群體中表現與人合作的態度。我想,大概就是因為父母過度的庇蔭,才成就了這些無法抗壓的年輕人吧!
「壓力可以使人成長,挫折可以讓人進步。」經歷過挫折的人都知道,唯有面對了、突破了,才能超越現在的自己,也才有機會展現出自己的潛力,讓自己在社會上立有一足之地。所以,別擔心讓孩子遭遇挫折,挫折和壓力都是孩子成長過程中很棒的營養補充劑;父母只要提供孩子堅強的心理支援,就可以放手讓孩子去闖一闖、撞一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