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瑪迪斯莫札特從一七六七年到一七九一年最後創作歌劇《魔笛》的短短二十四年間,共創作了二十四部歌劇,其中《唐喬凡尼》是繼首度與被放逐到維也納的義大利詩人羅倫佐達彭特合作《費加洛婚禮》成功後的傑作,由當年非常盛行而有多種版本的歌劇所改編,加入了莫札特與彭特的人格特質,詼諧、叛逆、浪漫、放蕩卻又能亦正亦邪地,反道德規範但要求自我忠誠;羅倫佐與阿瑪迪斯的合作,奠定了彼此惺惺相惜的黃金歲月,尊重真相,是唯一的訴求。
「真實地面對真相」,在基督教的世界裡,一直是反覆辯證的課題。
影片一開始,便在祭壇上見真章:歌劇裡的唐喬凡尼拒絕悔改,反諷幼年時期的猶太裔羅倫佐被迫成為神父的過程;兩個極端世界裡,挑釁的焦點如出一輒,究竟該選擇哪一種誠實,才是真正遵從上帝的旨意?
一七八七年六月完成劇本後,莫札特開始譜曲,直至十月二十八日完成,翌日在布拉格首演,由莫札特親自指揮。據說,傳抄人在首演前一刻才完成抄寫,墨水未乾便登場演出了。
導演是最擅長華麗古典歌舞劇的西班牙大師卡羅斯索拉(Carlos Saura),每個場景與對白,都有多重式的隱喻,戳痛了人生中的幾項大哉問:上帝喜歡哪一種真相?愛情該選擇哪種形式表達?才華是用來打破砂鍋的嗎?
享譽幾世紀的古典樂大師莫札特,幼年貧困又被嚴父虐待,好不容易展露頭角,卻又因天性詼諧而不拘小節,無法真正寄身宮廷,勉強溫飽的收入,亦雪上加霜地必須支撐體弱多病;也許,這才逼出了他的曠世巨作?
導演安排主人翁羅倫佐與其筆下的唐喬凡尼神交,虛實不分地交會,讓人以為這是自傳式的書寫,就連一起討論劇本的編曲者阿瑪迪斯,也不得不懷疑起羅倫佐的私心,而檢測其人物刻畫角度的轉折。
最搞笑的,是羅倫佐亦師亦友的損友侯爵在參與編劇時,硬把唐喬凡尼的芳名錄成百成千地追加了好幾倍,理由是:這樣才不辜負其本性!而徹底打翻了羅倫佐女友的醋罈子。在愛情的世界裡,計較忠誠與貞潔,是最後的終結者;在信仰的天地裡,恰恰相反。
如果,這所有的挑釁,都是為了追求真理與真相,那麼,請問,上帝會介意嗎?祭壇上被迫改變信仰的猶太小男孩羅倫佐衝進神父的辦公室,發現了純潔無瑕的少女圖像,故事的主旋律於焉開展……
我很想僭越地替上帝說話,既然神在你心裡,那麼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大是大非早已胸有成竹,何需蓋棺論定?
最終,我們是為了被綁架還是求解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