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片雞排英雄票房紅盤 百姓藉由電影 抒發對社會、政經不滿和焦慮 為政者須有感
繼「海角七號」、「艋舺」後,國片「雞排英雄」自春節上映來,三周票房已衝破八千萬元,而且在中南部所向披靡,甚至贏過好萊塢大片「青蜂俠」,勇奪票房冠軍。

光是裝瘋賣傻,內容空洞的賀歲片,是不可能已有近億的票房,於是各界開始分析「雞排英雄」大賣的原因,諸如電影表現手法很親民,故事通俗好懂,題材貼近日常生活,展現出「很台」的鄉土,很親切的美學風格等,雖然也有批評聲,但大都褒多於貶。
但內容才是主因,電影反映了民眾對某些問題的不滿和焦慮,而引發共鳴。
如果說,「海角七號」的熱賣,是反映二○○八年的台灣社會環境,處在一種苦悶無處發洩的情況,「雞排英雄」則是從最貼近日常生活的夜市,從市井小民的眼光和心情,以嘻笑怒罵的詼諧手法,對社會政治經濟的不公平,發出不滿怒吼。
因而是關心台灣時事和人民聲音的電影,有對電視台記者腦殘問話的嘲諷,有對官商勾結變賣土地的不滿與批判,但小民手無寸鐵,既無法告官,也無法推動修改法令,更無法打倒有錢有權的官商產業結構複合體,只能看著有權有錢者掠奪土地與資源。
因此,當人民那股對官商勾結的不滿,透過電影的誇張詼諧手法呈現後,能夠迅速引發百姓共鳴。
而且,「雞排英雄」以夜市為主要場景,便宜大碗的夜市文化,是台灣近十年來壯大最快的零售通路系統,也某種程度反映了社會中有一大群人的經濟狀況下滑,只能選擇夜市作為消費或休閒去處,這與各界批評的「無感復甦」吻合。
多年前有一首膾炙人口的台語歌,有一句歌詞「小卒仔也能變英雄」,很適合形容「雞排英雄」所表達社會氛圍。小卒仔(小老百姓)長久以來已對很多因官商勾結,或政治內耗所造成的民不聊生,強烈不滿,渴望變身英雄,扭轉乾坤。
政治人物特別是主政的官員,必須對這股民意或民怨有FU,如果依舊拿經濟數據說是有感復甦,不體驗百姓的無感復甦,甚至以為利用媒體設定議題,就能轉移民眾憤怒的焦點(如政論家南方朔引用國際名作家及評論家艾科所說的「快樂的民粹主義」),繼續讓財團大玩五鬼搬運(好處全由有錢有權者拿走,壞處全留給百姓),那就太小看庶民的智慧,若民怨達沸騰地步,再善後恐怕就來不及了。
王瑞(新北市/文化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