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論》淨化生活系列{9}創造新時代的人文精神

 |2011.02.16
1629觀看次
字級

現代科技愈來愈發達,網路世代興起之後,人與人之間溝通的管道更加多元而快速,電腦、手機的功能和款式日新月異;所有的資訊,新聞、電影、電視都可以在手機上就搞定。面對這種「科技性」和「工具性」的擴張,使人的「精神性」和「人文性」逐漸被弱化。

電視上曾有一支廣告片,兒子整天在玩線上遊戲,父親無法與兒子溝通,後來他只好坐在電腦前也上網和兒子在線上對打,終於打出默契來,父子有了共同語言之後,總算可以溝通了。如果人與人之間到最後都必須使用相同的工具才能溝通時,人與人之間的心靈將更難以碰觸。

人文精神是從人本主義和人道主義衍伸的概念,也就是以人為本,含有文化素養與內蘊的精神。因為它不像科技一樣,幾個零組件或是幾台機器組裝就可以完成。人文精神不但要經過時間的培養,更需要歷史文化的陶成,不是一蹴可幾。

許多人感慨現代社會人心不古,找不到過去人與人之間純樸的對待關係,尤其是都會區,鄰居互不相識,也不打招呼;陌生人接觸先生敵意。常見車輛互相碰撞,輕則口角對陣,重則兵戎相見。為什麼社會變得如此不近人情?缺乏以人為本的人文精神而已。

人文精神的培養靠學校教育,最主要的就是人文教育,在過去中小學特別強調「德、智、體、群、美」所謂「五育並重」;但是受到升學主義的影響,各級學校幾乎只重視智育,德育和美育被束之高閣。德育的唯一科目「公民與道德」後來也被取消了,美育則只有一週二小時美術課,常被應考科占用。長久下來,培養出來的人既沒人文素養,也無生活情趣。

扁政府時期,大量晉用法律系畢業的學生,結果社會上出現一批法律人治國。這批人以陳水扁為代表,缺少文化素養,不懂音樂、美學,連最起碼的道德觀念都欠缺;平日沒有什麼生活興味,只會耍耍嘴皮子,現一點雕蟲小技;完全暴露了德育和美育失敗的成果。

學校教育的成果就在社會上呈現,教育體制如果不重視人文精神,呈現在社會的就是欠缺文化素養。一個沒有文化素養的社會當然粗魯無文,無法承襲傳統文化的特質,也不可能在這個基礎上開展出新的文化生機。

每一個時代都呈現出不同的人文風貌,這必須以深厚的文化底蘊作基礎,它仍須透過人來展現。我們拿出什麼樣的人文精神作為時代的表徵呢?儒家文化已經流失,流行文化又不能長久,至今還很難看出代表現代台灣人特質中的人文精神。

在科技日新月異的時代,每天只是追逐著新的機器,自己都不知道置身何處,說來也是件可悲的事。人要有一個精神支柱,否則會失去方向感;主政者有責任重建人文精神。學校教育中應該重新審視德育和美育的課程,政治上更要重視人文素養,上焉者以身作則,起用有深厚文化素養的人才,才有可能在現代科技之上創造出新的人文精神。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