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開春,台灣體壇在國際舞台就傳好消息,高爾夫球小天后曾雅妮以二十二歲之齡登上世界球后,是台灣首位在國際體壇躍居世界第一的好手,說明台灣人口雖不多,但只要選對適合發展的項目,就能在世界發光。
運動實力就是「軟實力」,台灣除了「國球」棒球外,尚有網球、高球等項目,愈來愈受到國際體壇重視。棒球、網球、高球球季都很長,若選手持續有優異表現,「台灣」名號在國際就愈響亮。
曾雅妮的成功,除了父母栽培,教練指導、好友支持都是因素,當她二○○八年成為LPGA新人王後,隔年卻陷入低潮,還求助心理醫師協助,此時好友「黑人」陳建州,陪她去關懷癌末病童,S.H.E.的Ella(陳嘉樺)友情支持,讓她走出谷底,去年才又攀向高峰,成為年度最佳球員。
今年延續去年氣勢,才會在開年不久就登上世界球后寶座,比她計畫的時間早了八個月;但如今成為球后,心情與壓力又不同了,如何坐穩世界第一,就看她的成熟度了。
高球原本就是台灣在國際體壇的優勢項目之一,早期雖被視為「貴族」運動,但台灣選手大都是球場桿弟出身,他們不是有錢人,但因住在球場附近,幫打球的人背球桿袋,利用工作之餘練習,球技成熟後成為職業球員,以比賽贏獎金改善生活。
現在,高球已不像以往「高貴」,有心的父母有能力培養喜愛高球的子女成為好手,但相對的,高球選手的實力與成績,前幾年卻有走下坡現象,期望曾雅妮的成功,除了能鼓勵更多的人參與這項運動,也能激勵更多年輕好手努力求進步,在國際賽揚眉吐氣,使國際女子高球不再只有「韓流」。
另一方面,男子高球選手要加把勁,以往名將呂良煥、陳志忠、謝敏男等在國際受高度矚目,但近年來少見男選手參加四大賽;男子職業賽歷史悠久,受到重視的程度高於女子,如果能培養男子好手,台灣在國際體壇更會受重視。
況且,高球已列為二○一六年倫敦奧運競賽,在棒球退出奧運,跆拳道又因裁判等「人為因素」影響,高球是我國在奧運爭取獎牌的重點項目,政府必須及早計畫,培訓更多的優秀選手。
舜威(台北市/體育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