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有高堂,下有兒女的「三明治」族,愈來愈希望與老人同住,享受「家有一寶」的三代同堂好福氣。一般印象來看,西方式社會人情淡薄,追求自己要過的人生,盡孝不等於非受親情牽絆,以至於祖孫同處一屋簷極為鮮見。
如今,美國已有近五百五十萬人選擇多代同堂,去年三月出爐的「美國家庭和生活安排」調查指出,近兩百萬住戶與祖父母同住,另外兩百八十萬住戶與祖母同住,以及另外六十五萬住戶與祖父同住。
隨時關注長輩動向
「祖孫一起生活,增進了解,互相照應,這與分開生活是完全不一樣的經歷。」房地產專家帕籐分析:「目前的景氣不振環境,無疑有助於增加幾代同堂的住房需求。不僅看到退休後帳戶緊縮的父母搬去與子女同住,也看到孩子搬到父母那兒同住。」帕籐說,生活在同一屋簷下,能共同分擔保險、房產稅、維修、日用雜貨各式各樣等支出。
三代同堂「有點黏又不會太黏」的相處模式在台灣約佔三成。老一輩的隔代教養會不小心成為家庭教育的難題嗎?高中退休教師曾美惠指出,祖父母分三種型,孫子女的監護權轉移給祖父母,須負起全權的教養責任僅是其一。日間照顧型祖父母,指的是協助全職工作的子女,在日間照顧孫子女。居住型祖父母介於監護型與日間照顧型之間,又分為兩種情形:至少與一名孫子女之父母同住的家庭,以及沒有與父母同住,只有祖父母與孫子女同住的家庭。
身教重於一切
無論那一種類型,中間這一代都要負起搭橋鋪路的協調責任。「孩子是大人的一面鏡子,如果要孫子女孝順祖父母,父母也須捫心自問自己是否盡孝,畢竟自己平日的一言一行都是孩子學習的榜樣,」曾美惠認為,若要孩子孝順,須得從本身做起。「舊時代的含飴弄孫,兒孫繞膝已少見,老人多半單獨待在家中,無聊的按著電視遙控器。」如果老人也能改變自己,隨時自我成長,跟上時代潮流,成為辣嬤、辣公,自然和兒孫輩有聊不完的話題。
有一位五歲小外孫的曾美惠透露,小行動,也能產生大效用,給孩子具體輕鬆的小目標,鼓勵孩子多多和祖父母接觸,保持聯繫。例如每天打電話電問候祖父母、陪伴祖父母散步,讓兒孫們知道更多以前的故事及所經歷過的人生,還可以一同旅遊,增進祖孫的感情。
小行動,大效用
「平時跟小外孫像朋友一樣交流,對話輕鬆,讓孩子說出自己的要求與想法。」曾美惠認為,跟外孫在一起玩時,自己就做大玩偶,他成長,自己也一同成長。她建議,爺爺奶奶在教育孩子時,不要經常用自己的行為標準來要求孩子。「有些白髮爺爺老是喜愛讓孩子讀古詩、三字經,以前,念好書就是他們那一代人最好的教育方式,不過這無意中就把孩子興趣給扼殺了,對孩子成長不利。」
曾美惠表示,孩子在玩樂時容易表現出對事物的興趣,兩代長輩就是要緊緊抓住孩子興趣,打破隔代教養的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