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喜氣尚濃,醫界就爆出震撼彈。報載今年婦產科招募住院醫師,全國三十五個名額只招到十人,連龍頭台大醫院原本要招三、四名,還是經過二招才有一人報名,差點開天窗。婦產科豈是一個「慘」字了得,難怪要被譏為「婦慘科」了。
台灣出生率逐年下降,少子化趨勢難擋,縱然政府不斷推出獎勵生育措施,效果仍不彰。近些年,不婚、不生潮如流感般蔓延,首當其衝的是婦產科與健康照護的小兒科,當年醫學優秀生才得以選填的婦產科,如今淪落到「乏人問津」田地,此一時彼一時,令人不勝感慨。
除了少子化,依現行健保制度也是原因。婦產科給付偏低,產生「接生比不上流產;流產手術比不上肉毒桿菌素,剖腹產比不上減肥自費項目」的荒謬現象,但莫怪醫師向「錢」看,畢竟收入好才能激發動能,試想,婦產科醫師犧牲睡眠待命接生,承受巨大壓力,付出與收入卻不成正比,自然無法感受「生」之喜悅,熱情逐漸消退,是人才的最大折損。
這種情形看在晚輩眼裡,選填科別時不免屈就現實,以利益為最大考量,那麼,縱有史懷哲情懷,志願也就難以成就志業了。
尤其值得關注的是,婦產科執業醫師平均近五十五歲,醫師老化問題愈來愈嚴重,雖然年齡或許等同經驗,未嘗不是病患之福,但老醫師總有退休的一天,後繼若無人,棒子難傳承,醫療生態勢必失衡,受影響最大的是民眾,現在,內向害羞的女孩到婦科求診,還有機會挑選女醫師,將來,搞不好能找到婦產科醫師,就要偷笑了。
「要馬兒好,就要給馬兒多些草」,各行各業皆如此,建議昨天上任的新任衛生署長邱文達,應正視婦產科醫師短缺的嚴重性,檢討健保給付制度,並研擬醫療糾紛的協助機制,對症下藥,防患未然。
醫師一向被視為高收入族群,出生率下降必然影響收入,想要有人接棒,唯有靠後天「彌補」,就以婦科門診為例,看診時間固定、病患數少,醫師能從容診治,病患相對擁有較佳的醫療品質,「量少價高」是市場法則,健保給付應作如是觀,提高看診費和接生費刻不容緩。
否則,當有一天婦產科醫師成了「稀有物種」,迫使助產士或接生婆「重出江湖」,這樣的「復古」代價未免太沉重了。魏杏林(雲縣北港/醫藥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