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計畫將中華文化教材列為高中課程「必選」,最快明年八月實施新課綱。
消息披露,仁智互見,在野黨立委直批教育部胡扯,原來反霸凌、反毒、反黑是要靠研讀四書?也有課綱委員憤而辭職,認為要重視現代文學,才會更有國際觀;但也有國文老師喝采,認為研讀四書可培養倫理道德。
綜觀正反意見,約可歸納為四書是文言文,有些家長擔心列為必選,會增加每周閱讀古文時數,增加考試科目和學生負擔,也有國文教師認為不該教「文言文」,教白話文即可;還有以意識形態為出發點,認為這是大中國思想不應推行,要有台灣意識,教更多的台灣文學。
我認為,教育部是為下一代人格發展,將四書列必選,建立學生道德倫理觀念,以改善社會亂象,無可厚非,但作法上應從認知、情意、技能三個面向,設計以成果為導向的課程大綱和教學活動,讓學生透過課堂的了解、應用、分析、力行及評鑑,以培養品格。
例如唐詩配上歌謠,幼稚園的小朋友就會唱得津津有味,將宋詞和元曲改編成詩歌朗誦,就會產生學習興趣,而猜燈謎活動,常由四書五經出題目,也可以此引導學習,大家都怕孩子讀不下古文,其實若由大人引導,讓教學充滿樂趣,學生應會樂於學習,何況熟讀四書五經,讀現代文學反而會更加得心應手。
除了四書,我還建議五經、三字經、老子道德經、莊子等都可廣泛閱讀,國際觀的培養在於對自身文化的認同,及對不同文化的包容,而具有全球視野,不是多讀一點現代文學,就會有更好的國際觀。
熟讀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當然不能保證品格會高尚,校園霸凌、幫派、毒品會消失,但卻有機會健全下一代人格的發展,每周一小時,何樂而不為?
本榮(桃縣中壢/大學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