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落烏啼霜滿天,
江楓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
夜半鐘聲到客船。
這首從唐朝流傳至今由張繼寫的詩,在我們學生的時代是一首幾乎人人都會背誦的名詩,短短的詞句把景象與心情的愁緒表達的貼切深刻,也打響了詩裡那座寒山寺的大名,尤其是寺裡的鐘,讓人充滿好奇與渴盼一見的想法。
到訪寒山寺時,正好遇到此地的十一長假,過多的遊客把古寺給我該有的清幽想像完全破毀,但細細思量寒山寺畢竟是名寺,不只在內地裡大家都知其聲名,連日、韓等海外國家也有高知名度,遊客絡繹不絕是理所當然的。不管人群擁嚷,我決定以恬靜不受干擾的心緒來細品這座千年古剎的風華。
推開寒山寺的歷史身世,此寺位在蘇州閶門外的楓橋鎮,初始建於六朝時期的梁代天監年間(五○二—五一九年),原名妙利普明塔院。到了唐代貞觀年間,因為名僧寒山和拾得由天台山來此住持,遂更名寒山寺。
這裡曾迭遭火災,屢經興廢,破壞的最嚴重的是清朝末年清軍與太平軍交戰時,竟縱大火,致使層樓亭閣,蕩為煙埃。到了清光緒二十二年陳夔龍拓門構堂,並建鐘樓,鑄鐘懸其上,以存古蹟。宣統三年,巡撫程德全與布政使陸仲奇又加修繕,並重建大殿。所以整體建築多半是在清末所重建的。近年因旅遊事業的發展,原本靜寂的古寺才又重新漆繪,有了鮮豔色澤的山門。
銘黃色的山門上,刻著蒼勁有力道的寒山寺三字書法字體,是咖啡色為主調的山寺中一方顯目的驚喜色澤,山門內有一對形式可愛的石獅。再往內至大雄寶殿中,庭設有爐台寶鼎,遊客如織的信眾爭相插香,讓這裡香煙裊裊的空氣裡散放著稍許過濃的香束氣味,而一旁紅色的蠟燭台,點點火光則是中庭裡一方溫暖的焦點。
從大殿裡參拜出來後,我急著找尋寺裡的大鐘,現在的大鐘放於後殿中央,形式厚重,大而威隆,想必敲響時定有那溫厚沉鬱的低沉音聲。但那新穎感總讓大鐘少了那麼點味道,後來在一處放置老鐘的堂室,我終於見到了好幾口充滿了古樸味道的老鐘。也許木建築會在大火與戰爭的破壞下消失湮滅,但青銅或鐵鑄造的老鐘則能抵擋大火的摧殘而被留存下來。它們集合在一室裡整齊排列,也寫記了老寺從遠古至今代代相傳的歷史。它們都有著斑駁的外表和褪淡的色彩,但這種古樸情調正是我欣賞的,細細看著鐘上的蒼勁字體、年代年號和人名……都給了我對古老年代悠遠情懷的無邊想像。
看了老鐘,這裡還有很多石碑墨寶值得品味,最多的就是歷代的文人所寫的關於〈楓橋夜泊〉這首詩的不同字體,有飛揚的草書、有較工整的楷體……不同的名家展現了各異奇趣的書道藝術,刻在石上排成一列詩字碑林煞為壯觀。
其中有幅碑帖十分有名,是岳飛所題寫的詞句,字體飛揚有力,但其間有幾個古字無法辨識,只知後一句為「五代旗梟克汗顏」,碑帖的上頭寫著文章華國、詩禮傳家,可見岳飛在歷史成就上雖是武將之名,但其私下的文藝才華也是有其風華。
走在碑帖間看著許多古老的年號記注,也發現了現代書畫家劉海粟所寫的〈楓橋夜泊〉一詩的碑帖,所以這些碑文有古有今、有歷史傳承脈絡,也為這佛寺寫記了最好的時代見證。
欣賞完碑文再走往更後方,這裡有法堂和仿唐朝建築形式所改建的普明寶塔,雖然新穎但仍保有古制的木造感,走在這些建築群間欣賞白牆及灰瓦、咖啡色的木條所組構出的迷人空間,想像自己就像古人一樣在這裡聽經說法,聽古鐘的緩緩悠遠之音,這座佛寺所代表的已不只是佛寺而已,還有許多藝文薈萃的精華,此刻的心間緩緩吟唱起〈楓橋夜泊〉的古調曲音,心情就像走廊轉角的小石佛一樣,微微低目的表情中有清淺上揚的嘴角弧度。
老佛寺的探訪遊蹤,在想像與真實遇見中終於清明的顯身落款。而且是美好的。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