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最講究什麼?打開《二十四史》看,無論春秋大義,抑或信史直述,其實講得最紮實的只有兩個字:「禮」、「孝」。由此發端衍化出來的崇拜情結,各個時代叫法版本不同。到了清代,中國社會風景最茂的時候,叫做「敬天法祖」。
這是社會生活中最重要的精神內核。平常時節只是在言語生活行為中「體現」。到過年,也正是勞累一年「該歇歇氣兒」時,農業國,這時是全民都有點空閒時間,於是便張忙這事。
打開《紅樓夢》看,賈府裡說到最熱鬧的事,不是寶玉、黛玉等一團團的「戀愛霧」,也不是蜚短流長的各種人事演繹,元旦祭祀,是賈府內部最鄭重最繁複的社會活動。其實何止賈府?賈府如是動作,與之同時,普天下的人都在動。我們現在是「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農曆二十三,全民進入「年時」。
二十三送灶王爺上天,二十四掃房子,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殺灶雞,二十八把麵發(蒸饅頭),二十九灌(買)黃酒,三十(兒)捏鼻兒(包餃子),初一(兒)拱揖……天天幹什麼,不用政府下令,全民都一致。就算是白痴,怎麼過年?「傻子過年看隔壁」││我傻,瞧人家包餃子,我也包。過年時所有的傻子都會聰明得如同正常人。
《清嘉錄》裡頭有專寫臘月、正月的過法。其實,真正的情況是,入臘月,忙年就開始:跳灶王、跳鍾馗、吃臘八粥、做年糕、送皇曆、叫火燭(乞丐們每夜打梆子喊「小心火燭」)、打塵埃、過年(放鞭炮送諸神)、蒸盤龍饅頭……一天有一天的事,都是規定好了的「口令」。
正規的進入「年」,是臘月二十四,叫「念四夜送灶」。接下來的年事令人愈來愈眼花撩亂:燈掛、接玉皇、送年盤、存年物、過年市││就是親友來往,送東西,備年貨,火爆喜慶氣氛充滿人間世。佛天人物似乎都亢奮起來了。到除夕這一天,新門神貼出去,一切正常的社會業務全部停止。比如說:做生意、談事兒、討債要帳││這樣惹人煩的事,對不起,你不能進門了,有話過罷年再說!
除夕夜,闔家團聚、舉宴,這一條「規矩」,我們至今仍舊堅持執行著。這一夜是一家族一年之中最歡樂、最鄭重、最富足、最……什麼呢?最和諧溫馨的一夜。家中多少事都放下。為了多享受一些這樣的「幸福時刻」,形成的規矩叫「守歲」,也有叫「熬年」的。一家人圍爐團坐,說喜慶話,說福祿,說豐收,說祖上之德,說豐年有餘,說到後半夜,小孩子熬不住,睡在大人懷裡,大人們撐著眼皮搭訕著還在說。
這天晚上吃餃子,北方家家如此。但昔時的吃法,頭一碗撈出來,必定是恭恭敬敬供到祖宗牌位前,滿供桌的供享呀!各色點心、油炸麵食……都是平時根本吃不到的,琳瑯滿目供在桌上。老爺子帶全家老小「給祖上磕頭」,上供上香,禮敬如生,循循下退。然後是後輩子孫給健在的老爺子、老太太磕頭,領壓歲錢。這些事畢,才能開懷痛吃、痛飲。
關於這一夜,清‧周宗泰《姑蘇竹枝詞》云:「妻孥一室話團圓,魚肉瓜茄雜果盤。下箸頻教聽讖語,家家家裡闔家歡。」
這年夜是諸神降臨之時,說什麼就會應什麼,人說話都托著舌頭,稍不吉利的一句也不說。
還有一項頗有意思的活動,今天已經失傳,那就是「鏡聽」。這件事從祭灶開始到正月十五,幾乎每家都做,預卜來年家庭形勢││早晨起來絕早,懷裡揣面鏡子,到祖宗牌位前念念有詞「並光婁儷,終逢協吉」。然後出門,聽見外人說的第一句話,比如說「您好」、「您吉祥」││得,這就是你一年的兆頭。
這件事我在寫《康熙大帝》時移植了進去,寫明珠用鏡聽卜算考試功名的事。
再接下來的年事:行春、打春、耕春、拜牌、接喜神、上年墳、小年朝、接路頭、看參星、齋天、走之橋、放煙火││到鬧元宵,一連三天鬧,轟轟烈烈的年事告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