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記者張雅雯
雷射近視手術在台發展超過二十年,奧斯卡眼科診所院長張正忠表示,手術的原始目的,就是讓近視者不需要戴眼鏡或大部分時間不用戴眼鏡,但是施作前有四大前提要考量:
第一、有沒有白內障、青光眼、視網膜病變:
雖然一般實施雷射近視手術患者,年齡多在二十至三十多歲間,但近年來國內近視人口倍增,年齡層下修,因此不少年輕人有高度近視,甚至是破千度的超高度近視,眼睛提早產生這類病變的機率就大增,因此,不能只考慮處理近視問題,要先排除有其他病變。
第二、度數是否穩定:
張正忠強調,度數穩定者是雷射近視手術好的候選人,因為雷射手術的目的是要矯正近視,但如果原本度數就不斷在變化,術後就不可能有滿意的矯正成果,因此,雖然許多戴眼鏡的學生基於愛美的心理,或認為手術可一勞永逸,但目前適應症是針對成年以上近視患者,度數比較穩定,即使增加也僅是緩慢增加。
第三、角膜厚度是否足夠:
雷射近視手術需要在角膜上切瓣膜,厚度至少要五百微米,不過張正忠指出,角膜厚度與弧度是天生的,與近視度數深淺沒有關聯,大約只有百分之一至二的人,因為先天性角膜退化或外傷、感染等造成角膜發炎結疤,使得角膜厚度會變薄。
此外,有些近視者可能術前長期戴隱形眼鏡,角膜因缺氧、壓迫使得形狀改變,測量角膜厚度時會影響精準度,因此這類近視者,必須先停戴隱形眼鏡至少一周,才適合進行術前評估的相關檢查。
第四、有無老花眼:
張正忠表示,三十五歲以下的近視者,透過雷射近視手術追求的是鷹眼,也就是完全沒有近視的干擾,但如果老花眼跑出來了,還照樣把近視度數完全矯正,從事閱讀等近距離活動時,仍需要另一副老花眼鏡。
他表示,這時手術目的應是讓患者能大部分時間不戴眼鏡,因此施作上建議將兩隻眼睛的度數七折八扣,矯正到保留一點低度近視,看近距離時,剛好可以和老花眼度數相抵,一般遠距離也還有足夠視力。如果是開車等行為,需要精密遠距離視力,這時還是要準備一副開車專用的近視眼鏡,但已經大大減少患者戴眼鏡的頻率。
傳統手術
仍然有風險
雷射近視手術的種類也很多元,張正忠表示,矯正方式就是先在角膜皮瓣上,切一個如馬桶蓋般、不完全切斷的瓣膜,再對回去原位置,之後再用準分子雷射讓角膜中心磨成扁平來矯正度數,甚至有的醫療院所會再使用瞳孔紋路追蹤系統,免去患者因為眼睛移動而致雷射打不準,更強化了準分子雷射的精準度。
不過張正忠指出,在第一個步驟製作角膜瓣膜時,普遍仍停留在板層刀的使用,雖然也是很精密的作業方式,但仍可能出現機械式操作的故障,比如醫師沒切準、切割出來的皮瓣大小難預期、皮瓣厚度的變異過大。
切出的皮瓣厚有什麼影響呢?過厚角膜皮瓣代表的是保留的角膜基質厚度可能不足,而過薄的角膜皮瓣則可能增加角膜皮瓣不完整或是破孔的風險,因此目前又有新突破的方式,也就是使用飛秒雷射製作角膜瓣膜。
飛秒雷射
價格較高昂
張正忠表示,飛秒雷射的波長很短,可穿透角膜表皮,在角膜內層形成氣泡,以瞬間產生的爆破力取代傳統刀切法,加上藉由術前檢查所取得的數據,經電腦分析判斷、全程由電腦進行角膜瓣膜製成動作,如果進行過程中有非預期的外在因素,電腦會直接停止所有動作,因此可確保瓣膜製作精準,降低過厚或過薄的誤差,術後乾眼症狀也較少。
也由於這種手術過程不再有「刀」,因此飛秒雷射搭配準分子雷射的手術法,又被稱為「無刀雷射」,但也因為這是比較高階的技術,價格相對也較高。
雷射近視手術的技術不斷在進步,張正忠認為,手術中透過愈多高科技協助,可增加施術的安全性,不過相對來說,術前的評估更加重要,不只應該進行全套的眼睛健康檢查,特別是角膜厚度與曲度、視網膜的健康情形;光學上量測的度數更要準確。
改善視力
非治療眼疾
術後則應避免外傷、保持濕潤、定期回診,張正忠指出,第一周注意手術的顯微傷口、需要點藥,第二至三周則要避免外傷,比如不要進行跳水等對眼睛衝擊過大的行為;至於比較年長者,進行雷射近視手術在傷口癒合後,度數可能有變化需要再微調,必須依照醫囑定期回診。
張正忠也強調,雷射近視手術是非必要性的醫療行為,而是為了增加便利性的選擇,雖矯正視力,但無法治療眼睛其他病灶,患者除了生理上要符合接受手術的標準,也應建立對雷射近視手術的正確認知,才不會對手術效果有不正確的期望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