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勢環境雖苦,卻有努力不懈的信念。美蘭與先生從事木造業,有五個小孩,因為經濟不景氣,工作機會減少,加上還要負擔高額房租和生活費、學費,才決定回到花蓮部落,但也只能撒網補魚、務農或打零工,美蘭根本沒有工作機會。
部落當時正在進行「兒童營養改善及經濟生活輔導方案」,菊荷屋需要幫手,還成立二手商店,就邀請她加入,透過以工代賑,成為二手衣店的第一位工作人員。
美蘭手巧,將二手衣變成窗簾、手提包、抱枕,受到許多人喜愛,因此有了收入,「記得第一次領到工資三千六百元,就趕到郵局匯錢,因為外宿就學的女兒已沒錢可用,匯完再去繳水費、電費。」
美蘭家境不富裕,須接受社會補助,本來想念美容科的大女兒,現在是花農食品科的學生,預計畢業後報考軍校,幫助弟妹就學,分擔家中經濟。
老二和老三是國中及國小棒球隊員,雖然想打棒球,但下課後第一件要做的事卻是做家事和洗碗;老四才小學四年級,但喜歡閱讀,去年剛獲得閱讀課外讀物一百本的獎狀,以後想當老師;老么則只有二歲半,目前跟媽媽一起顧店。
偏鄉弱勢的環境堪憂,透過公益團體觀察,他們缺少的是引導,社會不用給他們魚吃,只要準備釣竿、傳授技巧,就能靠自己脫貧,因為他們有的是毅力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