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北訊】學科能力測驗自然科的物理部分,高中和補教老師都強調,高一的基礎物理課程很重要,社會組的學生最好熟讀高一課程,就能「進可攻、退可守」;自然組、想搶高分的考生則必須把高二、高三的課程再複習一遍。
補教老師張鎮麟說,高一基礎物理的第二(運動與力)、六(電與磁)、七(能量與生活)三章是「大重點」,可能占去一半題目,社會組學生可以在這幾章「集中火力」。至於自然組的同學還是要複習高二、高三課程,因為近年學測有「倒向自然組」的傾向,可能會變得較難。
張鎮麟進一步指出,高一第二章重點在等加速度運動、圓周運動和牛頓三大運動定律;第六章重點在電路、生活用電和電磁現象;第七章則要注意太陽能、風能和光能,還有能量轉換。
此外,泰山高中教師黃文龍認為,高一第五章光學部分也很重要;但考生最好要讀過九個章節,且要注意跨章節的活用問題,例如光、電或電、力的混合命題。黃文龍說,高二物理前半部的力、運動單元都是高一課程的延伸,自然組考生可以「優先加強」;至於要衝高分的同學,高二後半部的流體力學、熱學和氣體動力學也要讀熟。
張鎮麟和黃文龍都認為,物理科不容易出時事題。張鎮麟表示,去年有國道走山,也有大雨成災,或許會利用金屬探測器來考電磁感應,但重點還是在科學的應用與推理。黃文龍提醒考生,不管題目怎麼包裝,都別忘了以推理和判斷解題。
考試將近,黃文龍建議考生,把讀書、練習題目的時間分配,從二比一逐漸轉變為一比一;考前幾天依個人特性加強,容易忘記公式的考生就多背公式,哪章較弱就多讀一點。張鎮麟強調,一定要做歷屆考題,社會組考生可以先逼自己快速「猜猜看」,培養讀題能力,再對答案找原因。
上了考場,張鎮麟提醒,要注意圖表刻度、單位,而且要抓準時間,先解決簡單題目搶分數;最好前六十分鐘就做完四分之三的題目,剩下四十分鐘解決其他難題。
張鎮麟指出,不會的題目不要放棄,就當作「科學性文章的閱讀測驗」,「不要太感性,要找道理。」先看題目,再從文章找線索。(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