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陳雅容
俗語說:「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圖。」許多人把放生當善事來做;有人認為藉放生能替親人添福壽。於是天上飛的、地上爬的,乃至水裡游的,無所不放。但是,放生真的是在救命嗎?不當的放生會造成哪些可怕的後果
?佛教又是如何看待「放生」與「護生」呢?
一月九日佛光山福慧家園共修會,佛光會中華總會祕書長覺培法師以「放生與護生」為題,邀請佛光電子大藏經主任永本法師、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祕書長黃慶榮及常務理事吳森雄,以佛教觀點探討放生的真相,同時釐清放生與殺生之間的差異,並分享數則古今護生實例。
覺培法師首先分享佛光會二○○五年「捉與放之間」動物放生管制宣導巡迴說明會的成果,並舉台灣某些佛教人士,到馬來西亞從事不當放生,造成上萬隻雞餓死、熱死的事件,導致馬來西亞政府對佛教產生反感的例子,說明「正確的放生觀念,必須以積極護生為前提」。
對經典與戒律有深入研究的永本法師,強調「放生不是放人而已,放生真正的目的是讓『生命』有一條『生路』」,佛教徒應以「慈悲心」善待一切有情眾生,因為不只人類有生命,舉凡動物、植物、山河大地、日月星辰都有生命。
那麼,佛教如何看待錯誤放生所造成的「殺生」?是否犯戒?永本法師語重心長表示,佛教徒受持五戒,第一項就是「不殺生」,這代表對所有生命最基本的尊重。
放生本是幫助眾生,有人卻希望透過放生祈求消災延壽,而讓自在飛翔的小鳥,被獵人捉來販售圖利;不明就裡的人,將海水魚誤放到淡水,淡水魚則被放到大海;甚至還因貨源不足,從世界各國走私進口外來物種,牠們因人類的自私或無心之過而枉送性命,「我不殺伯仁,伯仁因我而死」,如此,不能輕言沒有犯戒。
永本法師還分享數則護生故事,其中一則說到,一頭鹿不小心闖進寺院,信眾擔心鹿餓肚子,餵鹿吃東西,住持老和尚卻把鹿趕出去,信眾議論紛紛,認為老和尚沒有慈悲心。但事實上,鹿生存的環境是森林,一旦習慣被人餵養,就會失去本能及警覺性,遭受更大的危險。老和尚不顧自己被信徒譏嫌,才是真正為鹿著想的大慈悲。
針對搶救台灣瀕臨絕種生物,以及自然界物競天擇的現象,該如何看待與保護?長期從事動物保護工作的黃慶榮說:「社會氛圍將放生視為行善,這是非常要不得的觀念,唯有宗教自律規範,才能杜絕不當放生。」他表示,動物有動物的世界和語言,就像人,如果到完全不熟悉的環境,語言不通、個性不合,要如何生存?因此,以「救贖」、「分類照顧」、「送回出生原處」與「推動有機素食」代替放生,才能有效達到自然平衡的生態。
鳥類專家吳森雄則藉由各種鳥類標本,說明「錯放的結果,就是放死」。基於護生與環保立場,他沉痛呼籲大眾要勇於抵制錯誤的放生行為,強調即使是「救」也要分類,不同物種有不同生存空間,必要時,可以尋求專家協助,或是用「你領我養」的方式,贊助動物收容單位,才能幫助牠們回歸正常的生存環境。
「動保尚未成功,護生仍須努力。」黃慶榮表示,法律是護生的最後防線,自律才是最好的護生方法。
這場論壇,不但為所有與會者重新建立正確放生與護生的觀念,也讓社會大眾有正確的遵循方向與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