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生與護生

覺培 |2011.01.09
3407觀看次
字級



「放生」,在中國的社會中本源自於「上天有好生之德」的善行,經長時間的演變,漸漸有所謂「放生得長壽」的觀念在民間流傳,藉由放生,為了替自己的親人增福增壽,在指定的日期或地點舉辦放生行為。

在刻意的安排下,商人便藉由販賣各種捕捉來的魚類、鳥類而獲取利益。為了滿足「放生者的需求」,有些生命就在捕捉或運送途中大量死亡,有些則引進外來的物種,因陌生環境的不適應而成為另一個生命的浩劫,甚至破壞了原有的大自然生態。「放生」的過程,幾乎變成了殺戮的戰場,為了滿足放生者的「善念」,卻要犧牲無數生命的「惡行」,放生者最後竟成為間接殺害生命的劊子手。

戒殺護生

尊重有情生命

佛教一向主張「無緣大慈,同體大悲」,人與動物之間是「我肉眾生肉,名殊體不殊,原同一種性,只為別形軀。」並提出「眾生皆有佛性」的「生權平等」思想,願一切眾生離苦得樂。

儒家亦有「聞其聲,不忍食其肉」,以「不忍眾生苦」的悲憫對待大自然的生命。《論語》上說:「戈不射宿。」「戈」指的是獵者,「宿」則是指鳥在窩裡睡覺,當牠還沒有睡醒,拿箭去射殺,而使他們來不及逃亡,這都是不仁的舉動。放生者雖有仁義之心,卻罔顧動物在大肆獵捕過程中的殘忍,這豈不是更不仁的行為?

事實上,佛教不僅提倡「不殺生」,還進而積極提出「護生」的觀念,《梵網經》菩薩戒云:「若佛子以慈悲故行放生業,應作是念:『一切男子是我父,一切女子是我母,我生生無不從之受生,故六道眾生皆是我父母,而殺而食者,即殺我故身。』」

戒殺護生是對一切有情生命的尊重,所以佛教戒律對於生命的保護,不僅要有更積極的慈悲思想,還要視一切眾生如己父母,以積極護生的行動,來取代弊端叢生的放生形式。

長養慈悲

涵養人心仁愛

著名畫家豐子愷正是近代積極投入護生行列的代表人物,篤信佛教的豐子愷先生,在面對即使是蚊子、蒼蠅乃至螞蟻,都顯出其對生命的細膩觀察與慈悲,在其《護生畫集》中,以文圖並茂的方式,傳達佛教戒殺護生的思想。

豐子愷先生曾經說:「人要殺螞蟻,既不犯法,又不費力,更無人來替牠們報仇,然而看了牠們求生的天性,奮鬥團結的精神,和努力掙扎的苦心,誰能不起同情之心,而對於眼前的小動物加以愛護呢?」當時有人提出質疑:「今恩足於及禽獸,而功不至於百姓者,獨何歟?」豐子愷則提出辨駁:「『護生』就是『護心』,愛護生靈,勸戒殘殺,可以涵養人心的「仁愛」,可以誘致世界的「和平」,救護生靈是手段,倡導仁義是目的。」又說:「去除殘忍心,長養慈悲心,然後拿此心來待人處世,這才是護生的主要目的。」

捉放之間

重建正確觀念

國際佛光會曾經在二○○五年與行政院農委會、南華大學、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等共同舉辦三場「捉放之間」--動物放生管制宣導巡迴說明會,從北至南呼籲全國各地的朋友,改以護生方式對待生命,並重新建立正確的放生觀念。

還記得當時媒體記者電訪時問到:「這管制放生的宣導,至今沒有一個佛教團體敢站出來說話,佛光山竟然還舉辦這一類活動,難道不怕得罪其他的宗教團體嗎?」我記得當時的回答:「佛教本來就是倡導不殺生,進而護生,如果錯誤的放生導至殺生的行為,佛光山站在不忍眾生苦的立場,就必須為這些無辜的生命作護生教育的宣導。」畢竟從事放生的民眾心地普遍善良,只是欠缺更周全性的思考而已。

最後,引用星雲大師對護生的看法:「護生最大的意義是放人一條生路。給人方便、給人救濟、給人離苦;給人善因好緣,助成別人的好事等,這就是放生。放生、護生,才有生命的尊嚴。」希望所有的善男信女,重新認識正確的「護生」觀念。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