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淑妙台北報導】走進隱身台北鬧區裡的「秋惠文庫」台灣歷史文物館,時光彷彿回到過去;長年醉心台灣文史工作的旅日牙醫師林于昉,收藏琳瑯滿目的台灣先民文物,包括懷舊老照片、原住民文物、古書籍、老海報等,其中不乏許多逾百年的古地圖,包括一幅民間收藏最大的「手繪台灣輿圖」、清手繪「番社采風圖」。
五十多歲的林于昉十多年前返台定居,曾有外國友人向他表示,來台旅遊,很難在民間看到台灣本土文物,後在因緣巧合下,林于昉認識「蕃薯國文物館」洪姓收藏家,開啟他對台灣古文物的喜好,開始收藏台灣先民的文物,甚至開設文物館展出;他笑稱,自己在蒐集台灣文物前,其實並不了解台灣歷史。
台北故宮、歷史博物館、台博館(原省立博物館)收藏的是價值連城的古物,林于昉感慨表示,那些文物是國寶,無法近距離接觸,而具文化、歷史性的日常生活物品,逐漸消失被遺忘,他決心收藏保存。現在,這些文物已成為研究先民社會生活的重要文獻來源,地圖就是其中一種。
林于昉收藏的台灣地圖包羅萬象,堪稱數量最多、最完整。他表示,過去的地圖多為軍事用途,官方才有保存,民間擁有的只是個位數,他蒐集的地圖中,有一幅極為珍貴的清朝手繪「番社采風圖」,記錄台灣平埔族的生活跟風俗,是十分重要的文獻;另有「手繪台灣輿圖」,是以仰角三百六十度不同的視角所描繪的大形品,在民間更是罕見。
林于昉表示,早期中國人畫的台灣地圖僅強調概略性,外國人畫的地圖則強調地理位置,甚至連不起眼的小地方都畫得清楚、透徹;這是中外繪製地圖最大不同之處。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台灣民間古文物,林于昉經常無償借展或提供學者研究,日前更結束醫師的事業,專心經營文物館,盼藉由一杯咖啡,讓造訪者更深入接觸台灣的文物文獻、了解台灣史,也讓外國人看見台灣的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