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食關鍵詞】蓬蒿菜

文/焦桐 圖/吳毅平 |2011.01.05
1085觀看次
字級



蓬蒿即茼蒿,它的故鄉在地中海沿岸,乃歐洲花園裡的觀賞植物,是亞洲人才端它上餐桌。蓬蒿在中國,最早是作為藥用,唐.孫思邈《千金.食治》載其功能:「安心氣,養脾胃,消痰飲,利腸胃」。《滇南極草》則說:「行肝氣,治偏墜氣痛,利小便」。

蓬蒿的葉子像菊花,而且帶著菊花的清香,故又名「菊花菜」。它的別名還有茼蒿、同蒿、蒿菜、艾菜、蒿子葉、同蒿菜、杜甫菜、打某菜。從前之所以有人叫它「打某菜」,乃是茼蒿的含水量高,下鍋烹煮後,體積大幅縮小,原來一大鍋變成一小盤,莽夫懷疑老婆饞嘴偷吃,遂拳頭相向之故。之所以叫「杜甫菜」,自然是附會了詩聖的傳說:杜甫顛沛流離到湖北公安時,貧病交襲,當地人用蓬蒿、臘肉、糯米粉燒製了一道菜給他吃,杜甫吃後極為贊賞云云。

在台灣,冬至前後一個月是蓬蒿的盛產期,鮮嫩美味;過了春節,開了小雛菊般的黃花,就不好吃了。蘇東坡詩:「漸覺東風料峭寒,青蒿黃韭試春盤」;另一首〈香菜〉前幾行也說:「蔓菁宿根已生葉,韭芽戴土拳如蕨。爛蒸香薺白魚肥,碎點青蒿涼餅滑」。詩裡的青蒿就是蓬蒿菜,其嫩莖葉所含的特殊芳香精油,有一種清新脫俗的風味。

陸游回到故鄉山陰時作了〈初歸雜詠〉七首,其中第六首道:「小園五畝剪蓬蒿,便覺人間跡可逃。盡疏珍禽添爾雅,更書香草續離騷。藥苗可斸攜長鑱,黍酒新成壓小槽。老入鵷行方徹悟,一官何處不徒勞。」說話者體會由葷轉素的飲食生活,宛如由絢爛歸平淡的生命;只有在採收蓬蒿時,才能逃離人世的煩惱,茼蒿在此已經是遁世的寄託和安慰,寄託人生的感慨。

蓬蒿不易保鮮,買回來得儘快烹煮,其吃法多樣,宜炒,宜涼拌,宜汆燙,亦可加進火鍋、鹹湯圓中當配料。不過不宜久烹,久烹後不僅葉色變黑,蓬蒿所含的香味精油遇熱易揮發,遂而減弱其健胃功能,在在透露著珍惜青春的意思。

袁枚《隨園食單》記載的蓬蒿菜極簡短:「取蒿尖,用油灼癟,放雞湯中滾之,起時加松菌百枚」。蒿尖指蓬蒿菜的嫩梢。松菌即松蕈,一種灰褐色或淺黑褐色傘狀菌,夏秋生於松林地上,可食用;菌蓋初為半球狀,後展開成傘狀,菌褶白色。

台灣的風味小吃蚵仔煎以冬天最美,因為冬天用的當令時蔬就是蓬蒿,其滋味遠非空心菜、小白菜所能望其項背。

我服兵役於金門時,可能是運動量大,部隊裡的伙食又奇差,經常覺得自己維持著飢餓狀態,每天深夜總想煮一碗泡麵吃。我和同袍何競武在碉堡前的空地上植了幾行蓬蒿,每天澆水,偶爾也灑尿作肥料,過了些時日,那些蓬蒿竟認真抽芽生長。我們採擷、清洗,加進泡麵中,那清新的滋味,在許多深夜,飽足了胃腸,並撫慰了征人的心靈。

從前台灣男子服兵役,尤其赴外島以後,不免失去了女朋友,我也是。這是容易理解的,感情愈深愈難以忍受長久的分離,習慣了感官情欲的愛情更禁不起別離,別離會導致移情。小武時任補給士,和我友誼最篤,他入伍前沒有女友,在金門時才開始寫信給心儀的女子阿芬,展開筆友般的交往,我充當戀愛顧問,看過他們來往的每一封情書;我知道那一段感情如何蓬蒿菜般認真成長茁壯,退伍後兩人即結成連理,移民美國。

我和小武失去連絡三十年,多虧洛杉磯詩人陳銘華是他的同事,才串連起音訊。小武的兒子Arthur四歲時,罹患腦膜炎,昏迷了兩個月,再醒來時已不復能言語看聽。我收到電郵,難過垂淚,願蒼天祝福Arthur。

我常常想起在金門的日子,與小武分享共植的蓬蒿,深刻咀嚼那蓬蒿之味,分享他追求阿芬的喜悅與憂愁。也許是經歷了地獄般的軍旅生活,後來的人生再怎麼艱難險惡,都相對容易應付。

(本專欄隔周三刊出)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