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間社記者觀樞綜合外電報導】中國文化部、國家古籍保護中心、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圖書館,日前在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博物館合辦「新疆歷史文獻暨古籍保護成果展」,首次展示近三十種文字書寫、逾百件新疆珍貴歷史文獻,半數以上為現今僅存孤本,還有逾二十件入選《國家珍貴古籍名錄》的書籍。
此次展覽,漢文部分有現存最早、有明確紀年的紙本文獻,西晉元康六年(西元二九六年)《諸佛要集經寫本》;十世紀回鶻文寫本《大唐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吐峪溝石窟出土,由唐代玄奘大師撰寫,最早傳入吐魯番的《大唐西域記》寫本,是研究中亞、印度及絲綢之路的珍貴史料。
還有新疆焉耆縣七個星佛寺遺址出土,七至八世紀寫本,焉耆龜茲文《彌勒會見記》,是至今發現最古老、最長的說唱劇本,語言古樸典雅,對後世戲劇藝術發展影響深遠;在吐魯番巴達木唐墓出土,唐龍朔二年(西元六二二年)西州高昌縣思恩寺僧籍,不但是目前發現唯一僧籍,上鈐九方「高昌縣之印」,是研究唐代僧尼管理制度的重要文獻。
另外,唐朝還有記載伊斯蘭教的最早漢文典籍,是天寶年間,因大食(阿拉伯帝國)爭戰被俘的杜環,旅居西域十二年,歸國後寫成《經行記》,書中記載在中亞、西亞的見聞,包括大食等國的伊斯蘭教信仰、禮拜、齋戒,以及行為規範、飲食、衣飾、禁忌等教義與教法,以及佛教、基督教的情況,不但是現存伊斯蘭教的最早漢文典籍,也是研究世界宗教演變發展和傳播交流的重要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