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CFA效應 陳光標跨海行善尋商機

整理報導/編輯羅佑純  |2010.12.26
477觀看次
字級

兩岸交流日漸頻繁,不僅是在經濟、科技、文化、藝術等方面,慈善事業的交流、互助,亦較已往增加。二○○八年五月十二日,大陸四川汶川發生大地震,台灣許多宗教、慈善團體先後前往災區,提供救災機具、醫療物品、救護車、臨時醫院、食物、帳篷、衣物、慰問金、心靈輔導,之後還協助校園重建;去年八月八日,南台灣發生莫拉克風災,大陸也有許多團體,即時伸出援手。
決定裸捐的中國富豪陳光標,近日來台為他的慈善之旅探路,他計畫年後在台成立基金會,每年捐款給台灣人民,無獨有偶地,台灣影視名人任適正則捐出人民幣一百萬成立「莫愁博愛基金會」,協助大陸憂鬱症患者解除憂愁和煩惱,兩人為兩岸的慈善交流,邁出更實質的第一步。
 
分別於二○○七年、二○一○年,兩度獲得大陸官方頒布「中國首善」稱號的陳光標,十八日起來台六天,他除了在「兩岸企業家合作論壇」中,以「兩岸企業家的社會責任」為題講演,他將為明年春節的「慈善之旅」探路,並且拜會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立法院長王金平、海基會董事長江丙坤等政要,以及台灣知名企業家、慈善界人士,與台灣慈善機構團體交流。

陳光標此次來台,帶了裝有上千萬現金的數十個行李袋,他希望能親手把「紅包」交到台灣民眾手上,讓台灣民眾感受到大陸企業家的善意與親情。

「我父母親對台灣非常有感情」,陳光標此行除了考察外,更是一趟奉親之旅,他要帶著父母、妻兒,看看日月潭、阿里山,以及台北花博會。

創基金會 長期資助台灣

「目前登記捐助善款已達人民幣一億一千三百萬元(約新台幣五億一千八百七十萬元),其中有兩千萬元是我捐的。」陳光標指出,明年春節慈善之旅的紅包發放標準,將依災民受災程度區分,金額維持在每份人民幣兩千至五千元(約新台幣八千九百七十四至二萬二千元)。

善款發放對象有先前莫拉克颱風受災民眾、貧困居民,及蘇花公路坍方事件救援工作人員等,有關細節正與有關單位討論。

陳光標還計畫未來在台灣成立「海峽兩岸慈善基金會」,廣邀兩岸企業家參與,並透過基金會,每年對台捐助人民幣兩億元(約新台幣八億九千萬元),使大陸企業家的愛心成為長期穩定的捐款,讓台灣民眾感受來自對岸的善意與親情。

陳光標表示,此次計畫於春節前一周包機來台,屆時將有約三百餘位大陸企業家及家屬隨行。





陳光標幼年因交不起學費而自謀生路,挑過水、販過糧,也擺過地攤賣服裝。一九九○年從南京中醫學院畢業後,做過針灸、推拿大夫。一九九七年他創辦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公司,自任董事長,自己設計、改造的第一個產品「跨世紀家庭CT儀」大賣,為他賺到第一桶金。

二○○三年以後,陳光標轉行創辦江蘇黃浦再生資源利用有限公司,從事拆遷工作,是目前大陸最大拆遷公司,員工四千多人,年營業額約人民幣百億元,淨利約人民幣四億元,近半被陳光標用於慈善捐助。

分享財富 拒絕當守財奴

「我在大陸對其他企業家的宣導,就是『我們不能做財富的守財奴』。你有一杯水,你可以自己喝,但你有一條河,就該與他人共享,幫助更多人,而不是在巨富中死去。」陳光標強調,父母給他最大的財富是精神,他對自己的孩子也是如此,他將捐出自己全部財產,不會留一毛錢給子女,而他的孩子也相當贊同。

高調行善 外界褒貶不一

「我做的好事,要我不說,放在心裡,憋著會難過。」陳光標不諱言稱自己是大陸最高調的慈善家,「哪怕我只是幫助別人一百塊錢,我也要到處說。一個人做一件好事能傳播給十個人,等於做了十件好事,做好事與善事不應該上鎖,一定需要傳播,愛更需要傳播。」

十多年來,陳光標累積慈善捐款總額已超過人民幣十億元;去年公司獲利人民幣四點一億元(約新台幣十八點四億元),他捐出人民幣三億一千三百萬(約新台幣十四億元),近七成的利潤從事慈善事業。

陳光標非常高調,也十分喜愛和媒體交往。

大陸民間對他褒貶不一,許多人認為他做慈善太愛秀,是為了賺名聲,有違中國人謙虛內斂的傳統;他的崇拜者則認為,比起那些只顧自己享受,資產積累充滿著「原罪」的有錢人,陳光標代表著中國企業家的良心。

去年陳光標曾將十萬元人民幣捆為一塊「牆磚」,搭起一座三千三百萬人民幣的「錢牆」,並將其贈與大陸西南地區的貧困居民。

陳光標直言,「我從不考慮負面。我只考慮我的精神、榜樣對整個社會的影響,我該怎麼走自己的路,如果有人認為我是作秀也罷,那也請拿真金白銀,跟我一起來作秀。」

行善出名 募款更為艱辛

陳光標並不在意外界對他的質疑,很享受各式各樣的褒獎。他位於南京企業總部辦公室外側走廊上,掛滿了捐助證書,他的會議室也是榮譽室,約二十坪左右的房間,掛滿了錦旗、榮譽證書、榮譽勳章,據說還有上千本證書及數千條錦旗,限於場地而無法展示。

在他的會客室裡,牆壁上的液晶電視,不間斷地播放有關他的各種採訪與節目。

高調出名也為他帶來許多苦惱,不斷有各色人等來找他尋找捐助,礙於名聲,不得不一一應對。

陳光標坦言,有時自己也覺得很累、很辛苦,面對質疑與不懂得感恩的救助對象,會很失落。但是這都不能說出口,因為他擔心自己的抱怨,會打擊到企業家們對慈善的積極度。

他認為,自己作為中國慈善的標竿,一言一行都應做到最好,以號召更多富豪為慈善出力,改變中國民眾對有錢人「為富不仁」的觀感。

來台探商機 看中再生事業

不僅是慈善捐助,陳光標還表示,未來要號召更多的大陸企業家來台投資,他看好台灣低碳經濟的發展前景,此行來台就是考察台灣生化垃圾處理、低碳環保產業商機。

陳光標指出,「在每一萬平方公尺建築的施工過程中,會產生一千噸左右的建築廢棄物,而拆除一萬平方公尺的建築,則產生二到二點五萬噸的廢棄物,如果全部採取掩埋法,不僅占用耕地又會汙染土壤。」

「全世界在垃圾與再生資源的處理技術上,做得最好的是德國。」陳光標指出示,台灣目前建築廢棄物與生化垃圾主要仍以掩埋、焚燒為主,仍有很大的市場空間。

陳光標說,「建築廢棄物與垃圾掩埋是城市中看不見得一個隱形金礦,但這個隱形的財富還沒有很多人發現,在大陸做垃圾處理的人更是少數;這幾年在大陸,我都做這個,如果不賺錢,我怎麼捐錢呢?」

陳光標強調,未來將在台投資再生資源產業,投資額上看人民幣十億元(約新台幣四十四億八千萬元),其中每年提撥百分之六十的利潤,將捐助給台灣民眾進行慈善公益。

此外,陳光標計畫明年在台灣購買或自建辦公大樓,該樓將命名為海峽兩岸黃埔大廈(他很崇拜黃埔精神),作為他未來在台灣設立企業的總部。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