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照顧老人的志願服務裡,有一項「時間銀行」的機制,如果南部人有年邁的父母要養,卻得到北部工作,那麼他在北部累計從事志願服務的時數有多少,就能在南部提取多少時數,請義工去服務父母;這項機制,政府正在推行,可惜的是,台灣人太「古意」,做義工的人多、想要被服務的人卻很少,所以改提取時數換為可以健康檢查的次數,比較受歡迎。
時間銀行的作法很有意義,所以弘道老人福利基金會在參訪日本的機制後,又引進「時間貨幣」的概念。
基金會承辦人松山老人日間照顧中心的社工員鐘智馨說,時間貨幣不是錢,是用石頭或票卡代替,當長輩服務他人一次,就能得到一張票卡,集滿點數可以換禮物,適用區域小,例如整間日照中心;把集點換公仔的模式用在長輩身上,並非想激起長輩對得到禮物的欲望,而是希望他們即使年紀大,也願意為他人付出,讓相處更和諧。她說,「我們把貨幣取名『互助券』,當一天值日生、吃飯提醒失智長輩洗手、熱情打招呼等,都能獲得互助券,集滿二至十張,可換零食和文具。」
長輩們起初相當抗拒,他們認為:「我都需要拿枴杖了,怎麼還叫我去幫助別人?」但互助券一推出,就受到長輩喜愛。互助券對長輩來說,是重要的東西,因為居服員請他們在票卡上畫下覺得最幸福的事,有人畫愛心、食物、花草,甚至是家。
鐘智馨還觀察到,長輩換禮物的動機有兩個,一是和朋友分享,二是幫孫兒物色玩具,例如哆啦A夢的環保筷、娃娃和衣服。長輩也發現,因為互助,讓原本陌生的一群人,相處就像老朋友,很有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