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服務業平均薪資為兩萬八千元,彭婉如基金會近年的家管員,平均月薪卻達三萬五千元,使得從七年級生到七十歲阿嬤都搶進市場,最年輕的家管員僅二十四歲,不少人更具大專學歷。
家管員就是幫人打掃做飯,但彭婉如基金會認為,不應貶低家事工作的專業與價值。當然,職業無分貴賤,但家管員的「專業」是什麼,又需要什麼「專業」?有大專學歷的二十幾歲年輕人去做,是不是教育浪費?
不僅是服務業,大學畢業生平均薪資僅兩萬多元,那平均工資比家管員更高的泥水匠、建築工,大學畢業男生是否也要搶著去做?
以筆者服務的公司來說,新進人員僅三萬四千元,同樣不如家管員,而報考者多的是研究所學歷,甚至有台大外文研究所的高材生。
家管員、泥水匠、建築工薪水高是因「人工貴」,美國水管工(即水電行)薪水非常高即是如此,台灣步上這種趨勢可理解,但也顯示,台灣的大學教育「過度普及」,高職又相繼裁併、升格科大的不當政策,使「中間人力」明顯不足,因此大學畢業生不得不降格以求。
上周南韓中央銀行透露,今年每人平均收入可望恢復金融危機前的兩萬美元水準,明年有望取得有史以來的最高數值;而台灣也預估將首次到達兩萬美元水準,但台灣低薪化卻是不爭事實,兩萬美元恐怕只是少數人才能享有的經濟果實。
家管員「行業」薪水高、學歷高的「雙高」現象,可喜也可嘆,如何更加速解決失業率高、貧富兩極化問題,刻不容緩,否則有一天,讀比較文學的台大外文所碩士也去當家管員,那才是台灣的悲哀。
陳興午(台北市/媒體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