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資調查數目差很大 引發質疑 應公布細項統計 讓民眾了解 惟所得已M型化 政府須重視
上周經建會公布了薪資調查統計數字,說是今年國人的平均薪資達四萬四千四百五十三元,不但比去年成長百分之五,還是史上新高。
經建會發布後,馬上引起輿論反彈,一堆人說自己薪水沒達此,是經建會灌水,經建會則反駁,是因這個數字將年終獎金等納入計算的緣故,所以和民眾的認知有差距。
不過,報載主計處調查的薪資數目,全台八百多萬上班族,有三百六十萬人平均薪資不到三萬元,更有約一百零四萬人不到兩萬元。
相信主計處的薪資統計數據,比較符合民眾受薪實況,但經建會的國人平均薪資創新高數據,也未必有錯。
因為統計數字的平均數本來就未必是眾數(觀察值中其出現次數最多的數值),能干擾平均數的原因很多,以薪資的調查來說,有可能少數高收入者,就足以拉高平均數字,舉個例子,一個月收入只有最低工資的勞工,如果和名模林志玲的年薪相加除以二,兩人的年薪平均數字,恐怕有上千萬元。
雖然主計處公布月收入未達三萬元的就業人口,多達近四成五,但可以這麼說,台灣的所得收入分布已進入相當嚴重的M型化,月薪超過三萬元的勞動人口所得,可將月薪平均數字拉高到經建會的調查數目。
所以筆者建議,無論經建會、主計處或任何政府單位,要公布薪資調查報告時,請不要只公布平均數,也要公布所得級距、所得眾數、中位數及常態分布圖等,特別是薪資常態分布圖,可讓民眾了解所得分配實情,就不會發生平均所得攀升,但不符民眾感受,認為政府數據灌水。
至於政府官員說,台灣薪資成長停滯是受到中國與東南亞勞動力拉扯,我覺得這是倒果為因的卸責說法,官員應該很清楚,台灣薪資停滯是因台灣和中國、東南亞共享同樣的產業與勞動力結構,以至於需要較高的人力成本的台灣,無法和低廉人力成本的中國與東南亞競爭,不得已只好不斷壓低薪資。
政府應該創造可擺脫和中國、東南亞在相同產業競爭的替代產業,替人民與企業創造可擺脫惡性競爭的產業升級辦法,但政府都沒做到,卻把薪資停滯怪罪中國和東南亞,是不公平的說法。
面對不斷惡化的勞動市場,政府須拿出魄力發展替代產業,許人民一個可見得到薪資成長的未來,不要再走回頭路發展高汙染、高勞力或土地密集的代工製造業。
任群宇(北縣新店/金融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