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子化嚴重 大學困境明顯 除以豐沛資源 吸引外國學生 更應鬆綁陸生限制 消除偏見
高等教育評鑑中心董事長劉維琪出席「台灣高等教育論壇」,談「高等教育人才與評鑑」時表示,上一輪虎年新生兒減少六萬,民國一○五年這批人將進入大學,辦學績效不夠好的大學,屆時將嚴重招生不足,大學系所整併可能達到高峰,他提醒政府現在就要因應,不能令大學自生自滅。
教育部對大學、系所數量沒有限制,由市場機制決定,整併是殘酷而必然的結果,劉維琪表示,產業化和國際化才是殺出少子化重圍的活路,政府應把教育視為產業,也是出口業的一環,可多收國際生和陸生,成為學生來源。
這項建議其實不新鮮,但能做到多少,有待觀察。
馬總統前天出席「華語文教學年會暨學術研討會」指出,現在全球多達三千萬人學習華語,更有曾在大陸學過簡體字的外國人,轉來台灣學正體字;這項事實值得重視,畢竟要學習中國文化,需能看懂正體字的古書,台灣若能把握機會,就能如馬總統所言,有機會成為研究中華文化的世界中心。
前任閣揆劉兆玄擔任清大校長時,到大陸長沙看馬王堆文物,他邊看邊念「帛書」上的隸書字,讓一對外國夫婦相當驚訝,劉兆玄居然看得懂兩千多年前的文字,但大陸當地的年輕導遊卻因為看不懂,而無法詳細解說。
這就是正體字教育的優點之一,但以招收陸生來說,卻面臨台灣內部意識形態的作梗。台大等五校不少學生在高教論壇,質疑陸生政策有三限六不,不給獎學金,又不能打工,如何吸引大陸學生?
陸生則覺得台灣民眾對他們有偏見,一名大陸學生指出,很多台灣學生對大陸民眾及學生有誤解,包括認為他們是來「統戰」;其實,應中性看待「統戰」,讓陸生來台認識、學習到民主,學成回大陸後,對台灣也會有向心力,何嘗不是「統戰」?
至於外國學生,若能充分給予資源,使他們對台灣產生好感,未來也有助台灣開發國際空間、經貿市場。
這些優點,加上可解決大學生來源不足問題,都可讓政府與民眾思考,如何加強吸引外國學生,及如何鬆綁對陸生的限制,莫以意識形態阻絕了台灣的活路。
張士誠(台南縣市/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