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張雅雯台北報導】行政院與黨團磋商出的新版二代健保,擬透過補充保險費擴大費基,然而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質疑,這套構想比二代健保用總所得計費更複雜;此外,一定額度以上才計費的設計,也會讓費基比預期少許多。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憂心指出,不對的費基就收不到合理的保費,並不利於健保的發展。
滕西華表示,二代健保改以建構在所得稅基礎上的家戶總所得為費基,但被財政部指無力稽徵,因此衛生署被迫改以現制為基準,選擇所得稅中的部分項目納入費基,她質疑,如果總所得做不到,改用個人補充保險費就不複雜嗎?而且補充保險費率較低,又有一定額度為限,更可能造成所得流動,低薪高獎金的領薪方式更明顯。
滕西華分析,只挑選部分所得項目納入費基,會造成有些人倒楣、有些人再度逃過的不公平感,她舉自行開業的律師為例,執行業務所得就是以最高級距的投保薪資十八萬兩千元計算保費,因此新版健保中的補充保險費,理論上不能對已申報的部分重覆計算,因此外界雖認為這樣可向有錢人多收保費,但真的能收到嗎?
滕西華強調,即使是原來的二代健保,收入面的改革本來就不是以調降保費為目標,而是如何更公平收取保費;收到合理的費用,才能理直氣壯跟醫界爭論有浪費行為,否則醫界在總額制下,對打折的費用很委屈;民眾在現制的基礎下,依舊承受不公平的收費方式。
她認為,不論怎麼看,家戶總所得都是唯一的改善方法,呼籲政府不要放棄這個改革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