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慈的故事】10 惜物結緣 感恩十方

李如定 |2010.12.15
1338觀看次
字級


大慈育幼院內的圖書館。圖/大慈育幼院提供


「孩子們,水餃包好後,要記得先送五百粒去精舍,冷凍五百粒明天送去老人公寓。」

「知道了!」

只要有了特別的食物,大慈的老師就會交代孩子部分供佛,部分供養佛光精舍的長輩;有人送較多的食物來,也只留全院夠吃的份量,其餘就盡快分送到長者手裡,大慈孩子對長輩的孝敬不在書本裏,而在日常生活中;這種感恩結緣的觀念,也非來自師長的訓誡,而是學習自常住和十方大眾的愛護心念。

佛光山上的椰子採收了,就一大串一大串的送來;有重要法會的供菜、供果、白米也一定會送來讓孩子們「吃平安」;荔枝成熟了,也會主動通知孩子們去園裡採收、玩樂。

有時十方大眾不約而同的送來白米,算算實在無法在期限內消耗完,就和鄰近的商店協議,把多的米拿過去換些其他的食材和乾貨。高麗菜過剩了,老師就帶著孩子們曬高麗菜;上學前一葉一葉的舖在庭院裡曝曬,放學回來正好可趕在太陽下山前收進屋裡,以免沾了露水。經過一連七天重複的鋪與收,原本一大簍的高麗菜,變成了一小袋的菜乾,這時大家才明白,原來那別具風味的菜乾絲,是過去農村生活中惜福的表徵、儲存食物的智慧。

番茄產季到了,明明缺少人手採收,但是為了愛護大慈,果園主人仍然採收了幾大簍,優先送來大慈結緣。老師了解狀況後,便主動徵求主人同意,利用假日帶著孩子們去幫忙採收,一方面讓孩子有機會回饋主人的愛心,稍解他找不到人手的困擾,一方面也讓孩子了解農務的過程,當再次吃到番茄時,更覺甘美。

大慈的用餐方式並非一成不變,平日,輪著採行過堂及分組吃合菜兩種方式,一種可練習吃飯的威儀,另一種則有家的氣氛。所有的孩子都要各自清洗碗筷杯盤,國中以上的孩子,更要練習行堂、典座、擦桌子、拖地、收拾善後等工作,養成分工合作的習慣及獨立生活的能力。遇到特別的節慶,孩子們可自行發揮創意,將齋堂布置成歐式自助餐廳,並設計各種表演節目帶動歡樂氣氛。

食物,對一般家庭而言,可能只是生活必需品,也可能是滿足口慾的奢侈品。對大慈而言,它是生命教育的一環,可以學習祖先智慧、可以探索大自然的奧秘、能藉以提升生活能力、增加親子互動。食物,不僅是用來吃,更是用來體會生命的重要資糧。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