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釋逆轉十二因緣的區別,已說明凡夫、藏教、通教的內容,以下來分析別教與圓教的情形:
※別教
若翻轉「無明、愛、取」煩惱,能生道種智(菩薩度化眾生的智慧);翻轉「行、有」為善,而歷劫修行,成就六度、種種神通,淨佛國土,成就眾生,即是從淺至深的六輪行位(注{1})的高、下。
※圓教
若翻轉「無明、愛、取」,即是熾然成就三菩提燈者,即有圓教六即位(注{2})之高、下。以下解釋十二因緣,當下一念即是「六即佛性」。
1 理即
理即,指一切眾生本具佛性之理,與諸如來無二無別。十二因緣中,一人一念,悉皆圓滿具足。如:愚痴即是無明,無明即是法性(因緣無自性空故),法性如虛空不可盡;老死也是如此。空即是法性,空亦如虛空不可無盡,空則是大乘。《十二門論》(大正三十‧一五九下)說:「空名大乘,普賢、文殊大人所乘,故名『大乘』。」又,《大般涅槃經‧師子吼菩薩品》亦說(大十二‧七七○中):「一切眾生(皆具足佛性之理),即是一乘」。故,「空、大乘、眾生、法性」如此等之名稱,即是「理即」。
2 名字即
從初發心聞說大乘,知道眾生具有成佛之性理;此等之人,於名字(文字意義)中,通達了解一切各種善行,皆是佛法,故稱「名字即」。
3 觀行即
既了知一切法皆是佛法(名字即),進而依教修行如所言,所言如所行,言行一致,以證此位,故稱觀行即佛。如前所說種種觀法,通達無礙,即是行處。
4 相似即
前述「觀行即」佛位中,愈觀愈明,愈止愈寂而得六根清淨,斷除見思惑,制伏無明之人;此等之人,雖未能真證其理,但於真理彷彿是真知、真證,故稱相似即。
此位為十信位,若發得:(1)隨喜品,止是圓信。(2)讀誦品,讀誦受持實相法,扶助信心。(3)說法品,以實相法起化他功德,亦助信心。此三品皆是乘急戒緩(注{3})。(4)兼行六度品,少戒急;(5)正行六度品,事理俱急,進發諸三昧陀羅尼,得六根清淨,進入鐵輪位也。
注解:
{1}六輪位:指鐵、銅、銀、金、琉璃、摩尼輪位,配以十信、十住、十行、十向、十地、等覺等階位而稱。
{2}六即位:理即、名字即、觀行即、相似即、分證即、究竟即。
{3}乘急戒緩:不嚴守戒律,卻專研於智慧的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