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台南訊】大腸直腸癌的發生率近年來明顯爬升,已躍升為癌症發生率第一位;醫師提醒民眾,切勿輕忽這「無聲無息的殺手」。
衛生署台南醫院外科主治醫師劉育志表示,由歐美各國的報告可知,四十歲以上的人,不論男女,得到大腸癌的機會會逐漸增加。然二十多歲得到大腸癌也有,但比例上較五、六十歲來得少,卻也不能因為年輕就忽略了得到大腸癌的可能性。
因大腸←肉和初期的大腸癌都不會有任何症狀,因此需仰賴定期的糞便潛血及大腸鏡檢查,才能早期發現,掌握治療時機;劉育志強調,不能光憑症狀或是腫瘤指數來排除大腸癌的可能性。
他說,「手術治療」是大腸癌唯一有機會根治的療法;隨著藥物的進步,目前大腸癌治療成效不錯,民眾切莫聽信偏方,延誤治療。
劉育志提醒,若已出現血便、貧血、體重減輕或排出來的糞便變細條狀時,更應盡早就醫,釐清病情;大腸直腸癌是可預防及治療的疾病,千萬不要認為是痔瘡出血,而輕忽甚至延誤病情。
【本報台北訊】三軍總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蕭正文提醒,排尿時,還尿出黏稠的糞便,可能罹患大腸直腸癌,三總就碰過一例。
這名六十歲的婦女,三周前出現頻尿症狀,尿尿時會痛,服抗生素不見效,期間,偶然發現尿液竟帶點黃綠色的黏稠物,且有濃濃異味,經檢查後,證實罹患大腸直腸癌,且癌細胞已侵犯並在大腸和膀胱間形成一個瘻管,糞便才從瘻管的狹小通道滲到膀胱裡面,再隨著尿液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