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佛光緣美術館聯藝會,宜蘭館義工表演歌仔戲。圖/江峰平
佛講八萬四千法,門門皆能引度眾生,離苦得樂。佛法不一定要在殿堂內講經說法,佛法也能透過動態、活潑的藝術活動,深入淺出地彰顯其深奧的內涵,讓民眾從活動中認識佛教、接觸佛法,進而讓佛法對身心內在有潛移默化的影響,就是最佳的弘法方式。
文化弘法
戲劇教忠教孝
「天雨雖大,不潤無根之草;佛法雖廣,難度無緣之人。」然而「普度眾生」卻是菩薩最大的心願。因此,「以文化弘揚佛法」為四大宗旨之一的佛光山,在開山宗長星雲大師的帶領下,全球佛光人傾盡全力,在各地舉辦大小活動,尤其是文化與藝術的彰顯,更是吸引不少民眾親近道場,無非是想打破常人對於「佛法艱澀難懂」的刻板印象。
藝術是美學,是人類情感與智慧的結晶。藉由音樂、舞蹈、繪畫、雕刻、語言、文學、戲劇、電影等的呈現,使觀賞者透過眼觀耳聞與心靈的用心感受,體會藝術與身心靈合而為一的境界。其中,由於戲劇融和了文學、音樂、美術、舞蹈等多種藝術,加上演員的唱腔、動作,更能生動活潑地渲染感人的氛圍。
一齣成功的戲劇表演,往往可以深深地打動人們的心,此正是自古以來,戲劇表演成為廣大庶民教忠教孝主要教材的原因。
匡正風氣
宣揚因果業報
自佛教東傳,佛典中的許多故事、譬喻、思想,常常被戲劇引用,而豐富了戲劇的題材與內容。從敦煌文物中,即可了解佛經故事是如何深入民間,深奧的佛法,透過「變文」,以說唱方式弘法的「俗講」,平易通俗地宣講佛法,不僅宣揚了佛教因果業報的思想,也彰顯忠孝節義,教人為善去惡,有匡正社會風氣,增加人間道德勇氣的效果。
在中國戲劇史上,以佛教為主題的劇目占有相當的分量,如明代的雜劇、傳奇,也多取材自佛教典故,如《雙林坐化》、《哪吒三變》、《觀世音修行香山記》等,又如《目連救母》、《三藏取經》、《濟公活佛》等更是大家耳熟能詳的戲碼。其中「目蓮戲」已成為廣大地區中元節必備的酬神戲。由此可見,佛教的文化、歷史豐富了中國戲劇文化史,顯現出佛教與戲劇關係的密切。
願力支撐
義演行善造福
回想十年前,台灣九二一大地震浩劫周年,南方薪傳歌仔戲應邀,來到災情慘重的南投縣草屯的鄉下地方,義演一齣講因緣果報及業力可怕的《未生怨》,安撫當時災民慌亂無主的心。在演出的三個小時內,無論是台上的演員,還是台下近千位的民眾,皆沉浸在劇情的張力之中,戲中勸人行善造福的意旨,直到下了戲,觀眾仍歷歷在目,可知戲劇影響人的一生甚巨。
南方薪傳歌仔戲團的成員都是業餘人士,在家庭、事業之外,還騰出時間學習歌仔戲的身段、唱腔、背詞,更需了解佛教深奧的教義,若非有廣大的願力支撐著,這些成員如何走過台上光鮮亮麗,台下辛酸苦楚無人知的歷程呢?原來,這些成員是抱持著星雲大師「有佛法就有辦法」的信念,心中懷有「大眾」,所以排除萬難也要去完成這弘法利生的事業,因為「這是對人生有意義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