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邱麗玥、鄭淑芬台北報導】早期台灣史對西班牙在十七世紀占領台灣的陳述極少,在多方奔走下,一批關於被占領的原始報告與地圖、最早北台灣人民圖像等珍貴資料來台展出,盼補足這一頁空白。
今年正逢西班牙據台屆滿三百八十周年,國立台灣博物館年度特展「艾爾摩莎:大航海時代的台灣與西班牙特展」昨天開幕,展名不以「福爾摩莎」(Formosa)這個源於十六世紀葡萄牙航海家的名稱,改以西班牙航海家發音的「艾爾摩莎」(Hermosa)為名,強調西班牙與十七世紀北台灣歷史的關連性。
西班牙一六二六年至一六四二年占據統治台灣,這段歷史攸關台灣地理位置與大航海時期葡、西、荷、日等國複雜的貿易利益糾葛,這段過往在今日史料中幾已不復見,此特展就是希望彌補台灣缺乏與西班牙相關史料與文物的缺憾。
這次有許多文物文件是國內首度公開亮相,包括珍藏在西班牙塞維亞印地亞斯總檔案館、一六二六年由西班牙官方所著的「西班牙第一份占領報告」原件、「第一份西班牙所繪製的基隆地圖」原件及「十六世紀西班牙征服東方的奠基者:黎牙實比的航海日誌及航海圖」手稿等。
在影像方面,最重要的是十七世紀初繪製的「十七世紀北台灣各人種群像」,包括當時居住在基隆、淡水的原住民、漢人、日本人及當時在台服役的菲律賓原住民圖像。這些圖像是目前所知最早的北台灣住民圖像,此次為首度公開面世。
這項展覽在台北市台博館展出的歷史文物與影像約三百四十件,展品來自西班牙、墨西哥、荷蘭、美國與台灣各公私立機構,展期至十二月十七日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