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軼事】康有為的強國之夢

戴永夏 |2010.12.09
687觀看次
字級

康有為是清末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社會活動家,同時也是一位空想家。他不但積極主張變法維新,而且對國家建設、富國強民、民族生存等,也提出過一些大膽設想。這些充滿空想色彩的設想,很多都包含在他的《大同書》中,在今天讀來,也頗值得玩味。

建立理想的「大同社會」

康有為以「大同」為最高理想,一心想建立一個無限美好的「大同社會」。這個社會的基本輪廓:

其一,是一個沒有任何痛苦的至平、至公、至仁、治之至、盡善盡美的理想社會。在這個社會裡,那些造成人類苦難的國界、級界、種界、形界、家界、產界、亂界、類界、苦界都統統予以廢除。

其二,在政治上實行人人平等、天下為公的民主制度,廢除法庭、監獄、軍隊等專政工具,設立只管理社會經濟、文化和各種福利事業的「公政府」。大同社會的人都是世界公民,無等級之分,無種族之別,無貴無賤,無主無奴,更無帝王君長。

其三,在經濟上是一個沒有私有財產的公有制社會。他認為只要一切財產都歸公有,世界就沒有了剝削者與被剝削者,也就沒有剝削、壓迫、欺詐、貧困和戰爭。去除了私有制這一罪惡根源,人生的一切苦難都能消除,自然也就能實現「人人皆公,人人皆平」的大同理想了。

遷都上海、濟南

甲午戰爭失敗後,清政府被迫簽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在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面前,以康有為為代表的十八省舉人發動了著名的〈公車上書〉,明確提出挽救民族危亡的四項主張,其中主張之一就是「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本 」。

一八九八年戊戌變法期間,為了擺脫慈禧太后等頑固勢力的控制,康有為又一次提出將都城由北京遷往上海,以此來推動變法。康有為在給光緒皇帝上書的〈密折〉中說,北京暮氣太重,新東西根本無法生存;而上海是一個新興的、充滿活力的城市,只有遷都上海,才能使變法得以推進。

對於康有為這個大膽的建議,光緒皇帝考慮再三,最後作出批示:「上皆然之。」

除上海外,康有為還提出過遷都濟南的設想。

一九二三年夏天,康有為到濟南,專程遊覽了濟南東北郊的華山,對華山大加讚賞。他深有感觸地說:「然山水之美,不若華不注(即華山)也!」此後,他又在《新濟南記》一書中寫道:「華山一帶地勢極好,是建立國都的理想之地。因此他大膽地提出:『誠宜移都於華不注前』。」即應把中國的首都,遷移到濟南的華山下。

移民巴西

「戊戌變法」兩年後,康有為又回到北京,在北京成立了「保國會」。如何保國?康有為提出一系列主張,其中一個非常驚人的主張就是移民巴西,在巴西境內建立一個新中國。他說:「中國人滿久矣,美及澳洲皆禁吾民往,又亂離迫至,遍考大地,可以殖吾民者,唯巴西經緯度與吾近,地域數千里,亞馬遜河貫之,肥饒衍沃,人民八百萬,若遷吾民往,可以為新中國。」

他帶著這一主張去面見當時的總理衙門大臣李鴻章。據說李鴻章在聽這一「宏偉」的移民計畫時,聽著聽著就有點睏,最後擺擺手說「想法不錯,此事如能辦妥,自然不妨去做。只是要使這麼多的中國人一下子都遷到巴西去,總也得要巴西國來使求我才合乎程式呀!」

熱門新聞
訂閱電子報
台北市 天氣預報   台灣一週天氣預報

《人間福報》是一份多元化的報紙,不單只有報導佛教新聞,乃以推動祥和社會、淨化人心為職志,以關懷人類福祉、追求世界和平為宗旨,堅持新聞的準度與速度、廣度與深度,關懷弱勢族群與公益;強調內容溫馨、健康、益智、環保,不八卦、不加料、不阿諛,希冀藉由優質的內涵,體貼大眾身心靈的需要、關懷地球永續經營、延續宇宙無窮慧命,是一份承擔社會責任的報紙。自許成為「社會的一道光明」的《人間福報》任重而道遠,在秉持創辦人星雲大師「傳播人間善因善緣」的理念之際,更將堅持為社會注入清流,讓福報的發行為人間帶來祥和歡喜,具體實現「人間有福報,福報滿人間」的目標。
人間福報社股份有限公司 統編:70470026

 
聯絡我們 隱私權條款

Copyright © 2000-2024 人間福報 www.merit-times.com.tw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