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體報導,國際學生能力評量計畫(PISA)公布各國學生表現結果,台灣學生在閱讀、數學和科學素養排名都下降。
對台灣排名下滑,計畫主持人認為,是因他國對PISA積極度提高導致,但教育部常次認為,PISA施測時間在基測前,大部分施測學生可能無心於此使排名下滑。
筆者認為,這固然是因素之一,但當鄰國(含大陸)中學生不斷成長時,台灣學生卻保持「原有的水準」,而政府與教育單位卻不積極面對,無疑是「不進則退」。
尤其,教育部常次的說法,無疑承認台灣教育已徹底向升學主義投降,不僅教改無成,也反映教育政策與發展重點,都是鎖定營造「公平」的升學環境,更難理解的是,教育官員不僅不設法改變升學優先的現況,反以「學生關心升學」作為能力評量排名滑落的開脫之詞。
筆者以為,先進國家甚至對岸,對學生在閱讀、數學及科學素養的重視與積極度,是著眼未來能為國家培育更多優秀人才,維持國家在國際發展優勢,相較於他們積極態度,很難不教人擔心台灣未來的競爭力。
更讓筆者擔憂的是,《親子天下》雜誌的「國中生閱讀現況大調查」,有百分之六的九年級生表示,老師不鼓勵閱讀課外書,顯示除了教育主管單位對學生閱讀程度下滑不以為意,教育現場有老師也不鼓勵閱讀。
筆者認為,科學與數學素養或許可藉升學考試提升,但閱讀習慣卻被升學考試壓抑,網路與電視又排擠閱讀時間,且語文科教師的推薦文學經典書單生硬得令學生興趣缺缺,遠不及愛情故事與奇幻文學,這凸顯台灣學生的閱讀與科學、數學能力,已被當前教育政策扭曲。
雖然,我國不見得要像大陸以「國家考試」看待PISA,但要養成終身與自主學習,必須靠閱讀習慣,想要教育出可用之才,必須重視科學與數學能力,教育主管單位應該正視這項評量結果,要研擬改善之道,避免台灣國力落後。
王立藻(高雄市/教育行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