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載台北縣某國中老師到教育部陳情,自爆學校違反常態分班規定,將國三學生以英數自然三科總成績「統包方式」能力分組,雖然學校說只是分組教學,沒有能力分班,但教育部已請縣政府調查。
這是老問題了,始終無法解決,而且到底是能力分班還是常態分班好,仁智互見;相信孩子成績好的家長,都希望能力分班,不要因常態分班干擾孩子學習;其實,兩種分班是基於完全不同教育理念發展出來的教育方針,而且並非零和,只能擇一而就,兩者可混合使用。
能力分班考慮的是學生智育學習成就,將同樣程度的學生分在一班,讓優秀學生互相激勵,但台灣卻發展成只重視優秀學生,對落後學生採放棄態度,甚至成績不好就等於品性不好的化約思維,嚴重汙名化智育成績較差學生,因而出現常態分班的呼籲與改革。
而常態分班考慮的不只有學生智育成績,還考慮品格、生活、美學、人際關係等教育,也就是透過常態分班,培養學生和其他階層、價值觀家庭的孩子,融洽相處的能力。
如果考慮到國中小是國民教育,目的在培養良好公民,國中小應該採常態分班,真正的能力分班,應該在高中或大學推動,不過,現代社會分工複雜細密,專業人才必須及早挖掘與養成,也許國中可採常態與能力混合編班。
簡單的說,就是班級以常態分班為主,非智育課程與班級經營以常態編班修習,至於智育課程以學生能力編班,讓能力相近的學生同班修習。
此外,為了撕掉成績不好就是壞學生的標籤,應該廢除以班級為本位的成績排序,改以各課程的班級學習成績,為學生排成績序列,且每學期進行一次學習成果評量,讓學生以按程度選班修課。
只是依現行國中小課程設計嚴重偏向智育,而荒廢非智育課程,加上學校、老師及家長、社會大都還是看重智育成績,就算推動常態與能力混合分班,恐怕還是無法改變觀念。
推動教改十餘年失敗,關鍵在於課程設計仍嚴重向智育傾斜,忽略德體群美等四育,學生在智育成就主導下學習,不但使他們課業壓力沉重,並產生唯智育主義的功利心態,除非教育主政者和家長能認清國民教育的根本,不是讓孩子學習頂尖的知識,而是幫助他們社會化,大幅調整五育課程安排,否則無論課本內容怎麼改,是能力分班還是常態分班,結果都不會有太大差異。
神無月(台北市/教育人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