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宣布取消溫書假,學生持續爭取,目前「還我溫書假」的連署已達五萬六千人,超過全國高中職學生總數百分之五,本周六將寄到總統府,強調「不要因為我們只有十六、十七歲,就不肯聽我們的聲音」。
教育部上周重申不能放溫書假,指出早在民國八十九年實施周休二日後,為免上課日數過度縮減,就已取消溫書假,「沒想到還有這麼多學校在放溫書假」。
高中職的溫書假於法無據,但行之有年,恐怕該追究歷任主管當局的放任;如今教育部「於法有據」,但面對野火燎原一般的連署,該如何有所堅持,考驗教育部的智慧。
回顧歷史,何時開始有所謂溫書假,恐怕誰也不清楚,但「四、五年級」的家長必然記得,當年他們還是國、高中生時,並沒有溫書假,「我們還不是這樣走過來了」,這樣的想法,應是教育部取消溫書假的初衷之一。
以「由簡入奢易,由奢入簡難」的觀點來看,從「沒有」到「有」溫書假時,學生必然歡呼接受;反之,從「有」到「沒有」,當然會引起反彈。
不過,「七年級」一代的年輕人已被冠上草莓族封號,如今「八年級」的高中職學生爭取溫書假,是否「更草莓」?「學而時習之」,時常複習應是平時該下工夫,何必要放溫書假「臨時抱佛腳」?這是爭取溫書假站不住腳的地方。
現在的年輕學生,在少子化環境下長大,備受父母呵護,又有民主意識,懂得爭取權利,但過度安逸的環境使人怠惰,艱難的環境使人淬礪奮發;高中職生在爭取一天、半天的溫書假時,不妨冷靜一下,思考一些看似老朽卻真實的人生道理。
蔡杏誼(苗栗市/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