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在台灣多發性骨髓瘤患者,有增多趨勢,所幸有新藥可用。正在美國奧蘭多舉行的「美國血液學會年會」中,國際骨髓瘤基金會(IMF)發表多發性骨髓瘤治療最新臨床報告時指出,用沙利竇邁分子類似物治療此病,顯示患者可獲較好療效,但是藥費昂貴。
據二○○七年台灣癌症登記報告,國人一年新增三百六十三名多發性骨髓瘤患者,平均發病年齡是六十到七十歲,男性比女性多,由於國人壽命延長,患者也愈來愈多。
多發性骨髓瘤是一種血癌,患者因骨髓製造的白血球「漿細胞」,不正常大量增生後,形成骨髓瘤細胞,蔓延到全身骨頭,形成腫瘤,引發骨頭疼痛。
患者早期症狀不明顯,老年患者常因不小心骨折,就醫後照X光,骨頭看起來坑坑洞洞,好像被蟲蛀掉;也有患者免疫球蛋白太高,腎功能變差,洗腎後才發現得病。
多發性骨髓瘤發生原因,台大醫院血液科主治醫師侯信安說,除了年齡及家族史,美國癌症協會也曾有研究報告,肥胖者得病機率較高;另外,長期暴露在殺蟲劑、甲苯等化學藥劑,也是可能得病原因。
治療多發性骨髓瘤,主要是給化療藥物或放射線治療,骨頭疼痛可給止痛劑。侯信安指出,還需考量病人年齡和身體狀態,若年輕病人,可考慮自體骨髓移植,日後有機會痊癒。
老藥沙利竇邁(過去曾用來緩解婦女懷孕止吐,後來禁用),因近年被發現有抑制血管新生,被用來做為第一線治療,國內健保局也在去年七月核准給付。
新一代治療多發性骨髓瘤的藥物lenalidomide,則是沙利竇邁分子類似物,機轉是直接毒殺腫瘤細胞,其促進免疫調節作用,較沙利竇邁強,且也較無沙利竇邁常見的周邊神經病變副作用,今年已取得衛生署藥證。
彰化基督教醫院血液腫瘤科主任鍾智淵表示,lenalidomide一年自費藥費三十多萬元,患者服藥以後,生活品質變好,但此病不會因此治癒。
台灣也正在台大等多家醫院,進行患者以lenalidomide,做為第一線治療的臨床試驗;上市後的臨床試驗,則預計收一百名患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