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女是中國人家庭生活的中心。
前已說過,中國的不少家庭,舊式的也好,新式的也好,原本就是為了生兒育女、傳宗接代而建立的,所以,生育在中國人的家庭中有很重要的地位。
在中國的許多地區,至今還保存著這樣的風俗:在新人的婚床上,要放棗子、栗子、蓮子和花生。
為何放這些東西呢?放棗子、李子和栗子意味著「早立子」,放蓮子意味謂「連連得子」,花生則意味著「花著生」,既生男孩,又生女孩,兒女雙全。
兒女雙全和子孫滿堂,歷來被看作是「有福氣」的事情。只是由於計畫生育成了咱們的基本國策,蓮子和花生才逐漸退出了婚床,但「少生」不等於「不生」,哪怕「只生一個」,也得生孩子。
如果不生孩子,這個家庭就有問題了。
即便兩口子不打算離婚,別人也會來說三道四,或出謀畫策,比如代為介紹專治不孕症的醫生什麼的。只有極開放城市中的「新潮一族」,才會公然表示不要孩子。但他們的婚姻,也往往同樣的新潮:或者同居而不結婚,或者離婚比結婚快。
為生育而結婚,也可以說成是為子女而結婚。因此,子女成為家庭的中心,也就不足為奇了。
如果說,中國舊式婚姻得以維持,還有禮法上的原因,那麼,現在通過介紹相識而建立的婚姻關係,便有相當多是靠子女來維繫的。
中國人大多愛孩子,儘管「老婆是人家的好」,兒子卻是自己的好。因此,常有這樣的情況發生:
一開始夫妻感情並不好,但有了孩子後,事情就發生了變化;或者夫妻感情破裂,本應離異,但是「看在孩子的分上」,又勉強湊合著過下去。
原因也有很多。在做母親的一方,考慮的也許是難捨骨肉,或害怕自己的孩子受後娘虐待;在做父親的一方,則不能不考慮輿論的壓力,當然也未嘗沒有情感上的原因。
中國人一般認為,孩子是要由母親來撫養的,沒娘的孩子最可憐。「天上的星星不說話,地上的孩子想媽媽,夜夜想起媽媽的話,閃閃的淚光魯冰花」,〈魯冰花〉這首歌的廣泛流傳,便證明了這一點。
所以,一個男人如果公然讓自己的孩子變成了「沒娘養的」,則輿論便多半不會同情。如果他這樣做是為了另尋新歡,則輿論的譴責便更甚了。
當然,「有良心」的男人,一般也不會這麼做。老婆為自己生了孩子,已是「大恩」;如不回報,已是「不對」,豈能再思休妻?當然不能。
如果是「三世單傳」,做妻子的生下一個男孩,則簡直是全家的恩人,連公公婆婆都要禮遇有加,豈容丈夫說三道四?這時如若丈夫膽敢休妻,最後被休的沒準是他自己,所以最後自然是,大家湊合著過下去。
子女不但是紐帶,也是希望。望子成龍是中國人的普遍心理。中國人的事情很怪:既尊老,又愛幼,就是不大看得起自己。
老一輩固然功勛顯赫,成就輝煌,下一代也前程遠大,希望無限。算來算去,不行的也就是自己。所以,中國人一面抱怨一代不如一代,又一面不斷寄希望於下一代。
做母親的就更是如此。因為在傳統社會,女人沒有什麼前途可言。如果有的話,也不過是嫁個好丈夫,養個好兒子。因為依照「母以子貴」的原則,兒子的前程,也就是母親的希望。
再者,即便是做父親的,也多半希望兒女成器。至少,兒女不成器,是丟面子的;「雛鳳清於老鳳聲」,則是榮耀。畢竟「養不教,父之過」,責任重大,豈可掉以輕心?這種觀念,古今亦然。
為了下一代,中國人往往不惜一切代價,很捨得下本錢。學音樂買鋼琴、請家教陪太子讀書,走後門或出高價送子女上明星中學校酘酘只要力所能及,能創造的條件都給他們創造,甚至不惜犧牲自己。
也就是說,子女往往成了父母的一切。有的人,甚至會發展到僅僅為子女活著的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