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明對治助道
對治助道之由
前面的助道品中,雖觀十法界念處,但一向是直觀理,轉「無明、愛、取」為明,雖然具足正慧,但仍然不能證入。因為「無明、愛、取」是理惡(觀念中的惡法,障中道故),已覆蓋於理慧;事中「行、有」為事惡,又更加助覆蓋理慧,有此事理兩惡,故須加修「行、有」的事善,協助開發涅槃解脫之門,此乃對治助道應用的緣由。
以六波羅蜜安助道對治
若起慳貪的行為現象,將它轉為布施,則生檀(布施)度的善根;若生起破戒的行為,將它轉為持戒,則生尸羅(持戒)的善根;若生起瞋恚的行為,將它轉為忍辱,則生羼提(忍辱)善根;若生起懈怠的行為,將它轉為精進行,則生毘梨耶(精進)善根;若散動心生起,將它轉為禪定心,則支林(禪定)功德生;若起愚痴行,將它轉為覺悟無常、苦、空、無我,故事慧分明,幫助破除理惑。若有其中一項蔽害,就不能見到中道實相理,何況是六項呢?
若是助道力深的話,能成辦一切功德,如:調伏六根,滿足六度,具佛威儀,成就佛的自在慧「十力{1}、四無所畏{2}、十八不共法{3},乃至相好莊嚴」等。
從十二因緣解釋四教的道場
所謂「佛威儀」:乃從十二因緣中,論佛坐道場降魔、轉法輪度生、進入涅槃。觀十二因緣生滅,即空、即假、即中,即是天台化法四教之道場。十二因緣,概括過去、現在、未來三世,大小道場皆不出十二因緣。(待續)
注釋:
{1}佛十力:知是處非處智力、知三世業報智力、知諸禪解脫三昧智力、知諸根勝劣智力、知種種解智力、知種種界智力、知一切至處道智力、知天眼無礙智力、知宿命無漏智力、知永斷習氣智力。
{2}佛四無所畏:一切智無所畏、漏盡無所畏、說障道無所畏、說盡苦道無所畏。
{3}佛十八不共法:身無失、口無失、念無失、無異想、無不定心、無不知己捨、欲無減、精進無減、念無減、慧無減、解脫無減、解脫知見無減、一切身業隨智慧行、一切口業隨智慧行、一切意業隨智慧行、智慧知過去世無礙、智慧知未來世無礙、智慧知現在世無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