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都選舉投票前一天,中華傳播管理學會發布「電視無偏運動」分析報告,民視和三立的深綠色彩已淡化為淺綠,淺藍的中視、年代、東森、中天和TVBS趨向中立。
中華傳管學會的報告也指出,雖然新聞的政黨色彩淡化,但政論節目都沒有做到政黨無偏差,顯示電視新聞在追求專業與中立的自律精神,遠勝政論節目。
不過,「電視無偏運動」的報告,是調查選前四周的新聞報導,並不包括選舉前一晚的「連勝文遭槍擊事件」,當晚民視和三立新聞不但慢,而且冷處理,明顯要忽視、淡化事件的衝擊。
二○○四年的「三一九事件」造成總統選舉一夕翻盤,原本領先的「連宋配」敗給陳水扁,民視和三立新聞應是深知效應,而刻意不報導,使中華傳管學會報告的「深綠淡化為淺綠」,一夕破功。
從新聞專業角度來看,新聞歸新聞,評論歸評論,新聞應該中立客觀,評論則可「盍各言爾志」,但理論與實務畢竟有差距,實務上,評論若不基於中立客觀,而過度偏袒某一方,忽視不同意見,甚至激化對立,這樣的評論不過是謾罵。
就「連勝文遭槍擊事件」來說,民視和三立不但新聞冷處理,評論節目也不討論,何嘗是及格表現?
中華傳管學會「新聞中立、政論對立」的評述,多少描述了整體輪廓;但對報紙來說,自由時報在選舉當天也淡化處理「連勝文遭事件」,除了頭版,其他版面未見報導,而頭題的標題「含糊化」,極容易讓讀者忽略,大概也是擔心「槍擊事件」效應。
台灣媒體在強調新聞自由的同時,忘了新聞教科書強調的「社會責任」,令人遺憾,期望明年底的立委選舉、後年的總統大選,媒體能有更進步的表現。
林祥衛(高雄市/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