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外電報導】有人常會輾轉難眠,經常半夜要起床吃東西,才能好好睡覺。專家表示,半夜難以抑制的進食衝動,可能不僅是種習慣,而是一種病態。有研究顯示,全球約有百分之一點五的人,罹患此種名為「夜食症」的心理失調症。
美國醫師阿爾伯特斯坦科德是醫學界研究夜食症的先行者與權威專家,他早在一九五五年就首先確診夜食症的存在。斯坦科德指出,夜食症是一種由精神壓力誘發、導致荷爾蒙分泌失調而引起的臨床疾病。
他說,精神壓力是夜食症的誘因。他說,在肥胖症病患中,有百分之一是夜食症病患。據估計,全球約有百分之一點五的人罹患夜食症,單在美國就有數百萬病患,其中女性多於男性,比例為百分之六十左右,而青少年與兒童則很少罹患此疾。
但醫學界對於夜食症的診斷,有嚴格標準;一般人偶爾為之的情況,則不在此列。
斯坦科德研究發現,大多數夜食症病患常感到精神壓力大,且睡眠質量不高,經常一晚醒來三至四次。每次醒來,病患常會直奔廚房找食物吃,包括餅乾、蛋糕或薯片等含高碳水化合物的食品。對病患而言,這種進食的欲望是無法抑制的。
夜食症病患,在白天所吸收的卡路里較正常人少。他們常不吃早餐,但在晚上約九時過後至隔天清晨的時間裡,他們所吸收的卡路里,至少是一天總量的四分之一,有時甚至達到一半,其中很多人有超重現象。斯坦科德說,若上述情況持續超過二個月,就應警惕。
科學家透過實驗發現,部分抗抑鬱症藥物,對於百分七十的夜食症病患很有幫助。
研究顯示,夜食症病患體內兩種與睡眠和胃口有關的荷爾蒙,即褪黑素與瘦素的水準含量出現下降;與此同時,與精神壓力有關的荷爾蒙皮質醇的分泌,則有所增加,這意味病患可透過服用褪黑素與瘦素,促進睡眠與減少饑餓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