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安心
即是以十法界一念心中,而分惑、業、苦三道:苦的實相(無自性故)即是法性,非止非觀;業的實相即是解脫,解脫即是止;煩惱的實相即是般若,般若即是觀。結業的煩惱不離一念,當知煩惱是因緣生,無有自性,即是法性;故從法性而論「寂照」,能安住於法性中,是名「安心」。
所謂「善巧安心」:巧觀十法界中,「識、名色、六入、觸、受、生、老死」等七支,即是法性,不起「無明、愛、取」八種顛倒迷惑{1},名為「觀」。十法界「行、有」等種種顛倒煩惱息滅,故名為「止」。
明破遍
所謂「破法遍」:一、橫破(對一念中所具足的法而言)十法界:十二因緣悉是一念中,此一念心,「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無因因」{2},當知十法界悉是「無生」。二、豎破(一念心中對迷解淺深不同而言)十法界:行有「見思惑、塵沙惑、無明惑」的區別;不生,菩薩從十住之初住開始至妙覺地,有四十二品的不生不生(圓教說真如之理與十界之事無二),名大涅槃。
明通塞
所謂「善知通、塞」者:若能通達「因緣」是無自性真諦理,名「通」;若生起見思煩惱執著,為「塞」。沉迷執著於真諦理,為「不通」;通達因緣的事理,為「不塞」。若於惑業苦三道,生起法愛,為「塞」;通達因緣之中道實相理,名為「通」。
若經常生起無明、愛、取、行、有,為「失」;若經常於現象中,悉生智慧,名「得」。若論藏、通、別、圓四教的四諦,「苦、集」為塞;「道、滅」為通。其餘煩惱惑、對治法門亦如是! (待續)
注釋:
{1}八種顛倒:指凡夫、二乘所迷執之八種顛倒。即凡夫執有為生滅之法為常、樂、我、淨,二乘行者執無為涅槃之法為非常、非樂、非我、非淨,故又稱為「凡小八倒」。
{2}《中觀論》云:「諸法不自生,亦不從他生,不共不無因,是故知無生。」不自生,諸法是因緣所生故;不他生,諸法非單一因由他生故;不共生,諸法也不是兩者和合而生;不無因生,諸法並非無因而有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