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綜合報導】大陸十月份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漲百分之四點四,在通貨膨脹預期心理下,大陸搶購民生物資的「海囤族」大增,多數人也積極理財,想多賺外快。
山東濟南計程車司機侯立軍對《新華社》表示,以往每天出門工作時,妻子都要給他帶上一顆蘋果,但最近蘋果沒了,因為全家三口僅靠他每月開車的人民幣三千元收入過活,而一顆蘋果就要三、四元,他消費不起。
日子較好過的小康家庭,則紛紛搶購生活必需品。濟南市銀座購物廣場超市近日可見人頭攢動,市民王大娘一次買了四大桶食用油和兩百斤大米,她說,以往都是吃多少買多少,「現在老漲價,還是多買一些實在的東西擱家裡,心裡踏實。」
對於王大娘這類囤積民生物資的群體,大陸網友稱為「海囤族」,他們儲存米、麵、油、衣服等,只要是現在算便宜又能長時間存放的消費品,都大量購買儲存。
預期通貨膨脹的心理,也悄悄改變大陸民眾的理財觀念。齊魯證券分析師劉啟元發現,最近上門諮詢理財門道的人變多了,因為面對高物價時代來臨,民眾運用閒置資金投資保值、賺外快的意願變得十分強烈。
老百姓的憂慮已經引起大陸官方注意,計畫對低收入群體予以適當補貼,其中武漢、廣州已決定對低收入市民給予生活補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