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士榛台北報導】國立台灣藝術大學「大觀舞集」動員舞蹈系、研究所及校友一百二十人,以「舞蹈風華四十年」為主題,以八種不同風格舞碼,展現中國舞風,今晚在台藝大演藝廳跳出漢唐華夷,及台灣地方民俗的舞蹈風貌。
台藝大五年前在校長黃光男推動下成立「大觀舞集」,每年都有不同類型的舞蹈演出,今年由系主任吳素芬擔任總策畫,邀集藝術總監王廣生及教師林秀貞、曾照薰與張佩瑜,以嶄新的意念和手法重創經典舞作。
吳素芬說明今年展現中國舞風,上半場以漢、唐舞為主,中國舞風重身段,以迴旋、圓為訴求,像是表現舞者踏鼓揚袖,追求羽化登天願景的「踏鼓登天」,是由中國詩、詞轉化成舞,講述楊貴妃和綵帶、羽毛的關係。
以剛柔矯健身韻舞出的「劍器行」,由一尖二刃的劍器特色,展現直率的君子風度;最特殊的是展現趙飛燕在晶瑩剔透盤中舞蹈的「飛燕掌中舞」,台藝大老師設計兩個晶盤,讓舞者飛躍其間,特別邀請十五年前跳此舞的學生呂思宜再回校演出。還有模擬吉鳥歌頌武則天盛世的「鳥歌萬歲樂」。
王廣生說,下半場則展現清麗佳人隨河流舒緩舞動的「心中的草原」,是編舞老師二○○六年去外蒙,看到大草原有感而發的創作;「雷與鼓」以蒙古舞肢體語彙為素材,是雷鼓的對話,也是天地的對話;「喜迎湘」描述民間擅雜藝的俏皮小妞,還有濃縮客家人採茶光景逗趣、活潑的「茶山閑情」。
展現原住民粗獷、歡樂的「印象山林」,音樂由花蓮高農老師張子祥吟唱,歌詞表現山谷人家歡喜歌唱的情懷。